刘露,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藏评价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十年来她致力于四川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科研生产工作,在气藏动态分析、数值模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承担国家、石化等各级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及软件著作权5项,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8篇,获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称号、西南石油局“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西南石油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成长路上她砥砺前行,与公司的百亿气田的建设共成长,用科技创新的力量筑牢油气开发的根基,在公司百亿气田建成的关键之年喜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潜心技术研究,助力科技创新驱动 2015年,博士毕业的她怀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雄心壮志,被分配到了采气厂,当她站在采气站面对采气树、流程、作业装置等现场工艺,他感觉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每天都从事巡井、抄表、加药、计量等这种简单的工作,与自己多年所学渗流实验、数值模拟都毫无用武之地。然而,现场的师傅的“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让她感动,“在他身上,我学习到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很快她就进入读博士一样繁忙工作模式,只不过她的研究对象变成了气井及现场工艺,“简单”的工作也变得“不简单”。从源头分析气井异常,从数据背后的信息来对气井进行“体检”,以制定合理工程工艺措施保障气井的茁壮成长。面对繁忙的工作,她承担2个气藏,800余井,30年生产历史,40万余数据的拟合,3年坚持静心研究让她品尝到“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才能创效”成果。经年蛰伏、掌握大量的现场气井数据及资料,其后在分公司青年科技精英赛、分公司学术交流、全国天然气年会她均获一等奖。她成为大家眼中的“科研小能手,奖项狙击手”。
专业知识过硬,推动老区稳产创效 2017年从采气厂来到研究院,她的工作重心从井到了气藏,从事川西中浅层开发工作。此时分公司产量迈上60亿方新台阶,作为公司产量的压舱石-川西中浅层老区稳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她带领团队从动态分析入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历时5年,建立了新场蓬莱镇组气藏及沙溪庙组气藏三维数值模型,结合地质认识,明确了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主控因素,摸清了剩余气类型、分布及规模,创新形成了以剩余气定量表征为核心、经济技术一体化加密调整界限为约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新场蓬二气藏、沙二气藏采收率提高至50%以上,突破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上限,该项技术鉴定为国际先进,并在中江气田推广使用,有效支撑川西老区产量稳中有升,2022年产量超25亿方,其研究成果获中石化油气成果奖、西南油气分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等。
聚焦增储上产,勇担新区开发重担 2022年公司天然气产量创新高达84亿方,同时刘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她调入增储上产的主力所-油气藏评价所,她加入攻关上产的热点区—川西须家河组气藏的评价开发工作。须家河又称为“虚家伙”,存在“有储量无产量、有气无田”的情况,国内外类似气藏无规模效益开发先例借鉴。新区的评价建产的突破更加依赖地质-物探-气藏工程的多学科协作,为此她像海绵一样的不断学习地质、物探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从地质上、地球物理上找到气井生产动态特征成为气藏工程人员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她跟团队一起攻关川西须家河组气藏效益开发关键技术,明确裂缝-孔隙型边底水致密砂岩气藏动态特征,建立水侵识别标准,制定差异化开发技术政策,确保储量动用及单井可采储量最大化,支撑了气藏新建天然气产能超10亿方/年,气藏年产气量由3年前的2亿方到提升至超10亿方,她和团队的研究成果支撑了合兴场气田新增探明储量超千亿方,也荣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开发成果特等奖等。
这十年,她在专业技术方面不断迭代升级、在科研生产方面勇挑重担;这十年,她见证了公司年产气四换字头,从35亿到100亿;“经过10年的学习与奋斗,我对石油石化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也喜欢上这个行业,得益于国家天然气大发展的趋势、公司高速发展给了她快速成长的机会。她将牢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殷切嘱托,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职责使命,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继续为西南油气分公司增储、上产、创效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
(通讯作者:刘沙邓美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