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着低沉的歌声,一组以县城、小镇为背景,以泛黄的怀旧风格取胜的人像写真或街头摄影迅速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县城文学”成为今年五月的热议话题。数据显示,在某短视频平台,“县城文学”话题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4.2亿次播放,其中最热门的一条短视频收获了超220万点赞及39万余次转发。
事实上,“县城文学”算不上是一种文学类别,而是一种综合了短视频、图文、音乐等多种表达样式的影像风格,影像所呈现的是发生在县城里的故事、场景。随着越来越多流量的涌入,也引发较多争议。
尤其是“县城文学”同质化和标签化让众多小镇青年不满,认为这是艺术创作对真实生活的“冒犯”:“县城也成了什么了不起的时尚单品吗?把很多内核的东西粗暴地总结为平面呆板的悲伤忧郁,并称之为‘文学’我并不认同。”“他们的县城文学或者说县城记录不过是东方主义文学的变种,借此展示自己的青春,发泄无处安放的情绪故作呻吟。他们不了解县城,更谈不上尊重县城。”
至于那句随着县城文学爆火而流行的“走不出,看不破”,虽说是一句调侃和“热梗”,却也折射出了县城青年的发展困惑,同样值得关注。有人说,对县城青年来说,“走不出”的是对家乡的身份归属感,“看不破”的则是对自身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县城文学”纾解了部分青年的“都市焦虑”。面对一二线城市职场竞争、生活成本等各方面的压力,部分年轻人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对于常年在都市打拼的县城青年而言,看到社交平台上人们对于县城文学的讨论,也勾起自己对家乡的天空、熟悉的面孔和温暖的人情的念想。这波县城文学“铺天盖地”而来,正为他们提供了“舒缓焦虑”“精神返乡”的出口。
媒体则评论称,为了迎合社交媒体的流量狂潮,创作者们精心策划着文案和故事,追求着千篇一律的“氛围感”照片。在社交媒体的煽动下,人们跟风附和着进行表演,却往往忽略了深入县城生活、捕捉真实情感的重要性。这种现象不仅扭曲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阻碍了县城文学的健康发展,人们难以窥见县城文学背后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底蕴。这不仅损害了县城文学的艺术价值,也加剧了人们对于文化认同的困惑和迷茫。人们难以从中获得对于传统乡土的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对于自身的文化根脉也越发模糊和疏离。
从更深层次看,“县城文学”的社交媒体表演现象也揭示了社会文化的浮躁与浅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追求即时满足,忽视了文化的深度。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传播特性,使得人们难以静下心来品味文化、思考人生,文化的厚重与深沉在社交媒体上逐渐变得稀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