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川大的。在川大住的那半年,我认真读完了鲁迅全集。川大的校园很好,比我的母校北师大强多了。
但是我也会捍卫自己的观点:15年来,川大对成都的影响以及与成都的交往都在减弱,这是因为它更封闭了。
当然不光是川大这样。北师大也许更严重,我现在偶尔去北京,都不想回北师大了。我失去了自己的母校。
如果我们以为现在是常态,或者像有些人感叹的,有些大学比川大更……这也没什么问题。
我想说的是,大学和城市的关系可以更亲密。
我住的楼下,新开了一家书店。我进去数了一下,店员有6个。作为书店从业者,我羡慕之余只有叹气。
这个书店距离哥大步行15分钟,它的门口就是旧书摊,书店自己也经常摆一些书在外面,赠送。
除了这家新开的,哥大门口还有两家书店。一公里以内,大概有20家咖啡馆,很多生意都不错。
人们似乎在到处走动,有无数的话要说——很少有人拿手机自拍,而是更多面对面交流。
哥大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服务,3公里以内可以叫“校园滴滴”,在晚上免费接送“哥伦比亚人”,包括我这样的访学者。
朋友曾问司机:去酒吧也要接送吗?司机回答:三公里干什么都可以,学校都会默认你的流动是为了学习。
这就是我要说的,一个大学应该成为社区:更多自由,更多流动,更多交往。这样的大学就会对城市产生更大的影响。
川大曾经比较接近理想状态。当人们说它是“九眼桥大学”时,意思其实就是整个九眼桥都是川大社区。
库闻书店依托川大,书店真的不错。我在上篇文章中也谈到,书店老板葛老师请很多川大老师来分享——这里有一些川大师生,很明显还不够。
去哈佛的时候我去看了哈佛书店。它1932年开始就在那里。我的朋友蒋金晗博士30年前在那里拍照,和我现在在那里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
多少代学生过去,书店还在,这就变成了共同的文化记忆。这样的书店,永远不会倒闭——网上看了一下,它前几年甚至还融资了。
有些人说,库闻不开了,就是自己的经营问题,和川大无关。这话很理直气壮。但是你围着望江校区转一圈,已经一个书店都没有了。
这真的不是一个问题吗?
(张3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