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多名网红医生在自媒体上发布视频或文章,讲述了其在下班后为患者加号看病的经过。但这些医生讲述的故事情节过于雷同,有摆拍造假的可能性。
央广网刊发报道称,搜索发现,至少有20名网红医生发布过此类情节雷同的视频:患者从远方来,不会预约也不会挂号,打算在候诊区留宿一宿,医生看其可怜为其加号看病……这些文章或视频的标题几乎一模一样。
对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表示,“给患者加号”这样的故事被大量复制,主要是为了博取网络流量。同时,这类短视频的走红,也反映了患者在求医问诊过程中的一种结构性情感需求。
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陈小兵则认为,健康类自媒体,主要的职责应该是科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更多社会大众了解医学。对知名大夫来说,给患者加号确实是工作中的日常。但这并不值得拍成段子,发到网上去博取掌声。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到,多位网红医生发布雷同视频文案,其背后或由同一家商业运营机构所操纵。“这个事件中这么多的网红医生都用一个套路去讲话,情节都一样,毫无疑问,这应该是一个有专门人设计去打造所谓的网红医生人设的演绎作品。这些作品按照法律的规定就必须要明确标记。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平台应对这类自媒体内容承担主体责任,对涉及违规的自媒体账号背后的商业机构进行处罚。”
媒体刊发评论指出,这些年,在短视频平台出镜的医生不少,也起到了有效的科普作用。但在利益驱动下,个别医生逐渐从严谨的医务工作者跑偏到吸引流量的主播。当医学和表演、流量、变现等结合在一起,最受伤的其实是社会信任以及医学伦理。真心希望医生做科普必须遵循各项政策法规,不要在利益面前患上“流量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