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纪委监委通报了邯郸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原四级调研员、站前市容环卫大队负责人延辉虚报冒领环卫工人工资问题,引发舆论关注。
通报称,2014年至2022年,延辉担任站前市容环卫大队大队长、站前市容环卫大队负责人期间,通过本人或安排下属借用他人银行卡虚报冒领环卫工人工资556万余元。
对此,网友普遍表示愤怒,“市容环卫辛苦但收入不高,连这个群体的利益都不放过,虚报冒领长达8年,说是伤天害理一点都不过分”“就想问,这556万余元会退还给当时在岗的环卫工人吗?”还有网友质疑,“8年!审查体系是摆设吗?”“冰山一角!应该好好查一下,全国各地有多少环卫工的福利被克扣转移了?”“环卫中标价都很高的,但落实到工人工资就很少,都被谁吃了?”
梳理公开报道发现,近年来,基层单位某些握有权柄者冒领环卫工人工资的情形并不鲜见。例如,2021年,辽宁营口市纪委监委查办了市公共设施维护中心原站前二所副所长李某等人虚报冒领工人工资问题,6人被开除党籍和公职,3人被移送司法机关。2017年,浙江一环卫站长因虚列员工套取工资被判刑。
媒体刊发评论指出,此类乱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暴露出一些地方的环卫部门内部管理失范、负责人享有过大决策权、管理盲区被无视等问题。一些案件中,某些领导干部互相勾结,甚至集体“设计”的事实表明,他们既掌握了本单位的话语权,也洞察监管漏洞所在,从而可以轻易地“合作共赢”。在这个过程中,上级的监管往往流于形式,而员工就算有所觉察,也往往缺乏不平则鸣的渠道。加上一些环卫工并非“编制内”人员,他们有的是出自农村的务工人员,在单位的序列里更显边缘化、空心化,合法利益很容易被忽视甚至旁落。要杜绝“蛀虫”虚报冒领环卫工人工资的现象,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重新审视考评机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且赋予一线环卫工人更大的话语权、监督权,让监管更到位、账目更清晰、福利发放更规范、基层意见更受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