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19个新职业! 7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等19个新职业,以及直播招聘师等28个新工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新职业不断涌现,折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满足着生产和生活的新需要,也给劳动者带来更多就业选择。 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 这次发布的19个新职业,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如紧跟前沿技术的“数”“智”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数字经济孕育的全新岗位:网络主播、用户增长运营师等。 绿色,是新职业的一大“标签”。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标注的绿色职业已有134个,占职业总数的8%。这一批“入编”的新职业,不少源于经济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需要,如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电能质量管理员等。 职业“上新”,见证着社会发展的新活力。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口腔卫生技师、滑雪巡救员等新职业,生活服务体验员、老年助浴员、休闲露营地管家等新工种,都反映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新变化。 什么样的职业能“入编”新职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介绍:“我们认定的新职业,不是新出现也不是新创设的,是指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但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的职业。” 据介绍,一个新的职业能否入选大典,需有关机构和单位申报建议,再进行层层筛选,经过专家评审论证、书面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环节,对这个职业的社会性、技术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自2018年启动新职业征集工作以来,各方面申报的新职业数量逐年增多。2022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已收录168个新职业。2023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一批新职业,共收到建议书430余份。新职业的发布只是职业建设的开始。及时对新职业进行规范认证,有利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求职者的职业发展路径。新华社记者 姜琳、黄垚 新闻时评 避免新技术造成过大的职业冲击 相关机构也有必要提供帮助 这些新职业、新工种的“入编”,再次证明了一个规律: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导致一些旧职业的缩减甚至消失,但同时也一定会创造新职业、新机会。 而且,从历史经验看,新职业和旧职业之间,通常会存在某种“接近性”。从事受到冲击的旧职业的劳动者,如果能够拥有开放的心态,及时学习、培养自己的新技能,完全有可能在新职业出现时抢得先机。 在这次“入编”的新职业中,像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等,也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它们和一些旧职业之间的传承性。原先在网络系统应用、汽车行业等从业的劳动者,如果能够及时顺应新技术的浪潮,还是有可能及时完成自己的转型。 因为技术改变的主要是生产方式,产品和服务所满足的客户需求,很多时候是相似的。过去在相关领域就业的优秀打工人,还是会拥有比较优势。 当然,在这种新旧转换的过程中,人的观念、能力等存在差异,不排除有些人还没准备好就被甩出了赛道。要避免新技术造成过大的职业冲击,就不能完全靠个体的觉悟和努力,相关机构也有必要提供帮助。 比如,最近几年一些省份针对数字化管理师等新职业专门开设培训班,让更多打工人有机会开拓眼界、提升职业技能;一些大企业也主动培训员工,让他们尽快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岗位。这样在行业变动时,他们就更有可能把握住转型的机会。 新技术如果能提升一个行业的效率,打造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或服务,最后的普及就只是时间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打工人还是政府部门,都不如早日用更开放的态度看待新技术,并做好各项准备,尽量减少转型的阵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