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伙都在聊一个事儿,在基层工作那边,24小时轮班这事儿闹腾得沸沸扬扬的,简直像是块大石头压得人喘不上气来。
你说这24小时轮班,本来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保证工作不掉链子。但现在有的地方,不管大事小情,也不管真有必要没,一律24小时轮班,这就有点过分了吧?
咱们先别扯别的,就说说这些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活。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现在80,90后逐渐成了工作上的骨干,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常常两口子要照顾四个老人,一个或两个小孩,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是这个有事就是那个有事,家里也得过日子不是?可这24小时轮班一来,生活全乱套了!好不容易下班回家,想跟家人吃个热乎饭,陪孩子写写作业,结果电话一响,又得立马往单位赶。这日子过得,真是太难了!
我在这儿挺纳闷的,最早在七八十年代那会儿单位24小时值班,是因为那时候单位只有一部座机,有急事联系不上或者慢半拍。可现在人人手里都有手机,居民家庭基本普及汽车了,有啥事儿都能马上知道,也不知道24小时浪费着单位的电费,空守着一部除了查岗没人打的电话还有啥意思?
这时代发展得飞快,各行各业都在想着怎么创新改革,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可是在这当中,有些看起来“过时”的规矩还是一直没变,比如这个基层单位里头常见的24小时轮班制度。
像应急管理部门、医院里的大夫、警察这些单位,确实需要有人随时待命,随时能响应,这样才能保护好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生产顺利进行,24小时轮班那是必须的。但是,把这个制度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在所有基层单位上,就引起了不少争议。基层的同事们经常抱怨,觉得这太形式主义了,没啥实际意义。
24小时轮班这事儿,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就开始有些部门实行24小时轮班了,主要是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全着想。时间长了,这制度也慢慢推广到了别的领域,成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比如说,遇上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得有人随时待命,能立马处理;而在工厂、医院、交通这些地方,24小时轮班能确保设备和服务一直在线,安全可靠。
这么说来,24小时轮班可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面子工程”,背后是有深厚的历史原因和实践经验的。这制度也不是完全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基层的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但是,评价一个制度合不合理,还得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前24小时轮班那会儿,通讯和交通都不方便,出了啥事儿很难快速组织起来处理,所以得有人随时准备着。可得注意,像应急管理部门、医院、警察这些单位有它们自己的特殊性,把这些特殊机构的做法硬搬到别的单位去,肯定会有“水土不服”的时候。
有些地方图省事,或者是为了避免担责,不分单位的职能和实际情况,也不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来制定实用的轮班制度,文件一下,通知一发,就在整个地区搞起了统一的24小时轮班。比如说文联、侨联、史志办这些单位,本来下班后几乎就不会有什么突发情况或者业务上的事儿,再加上这些单位人手本来就少,个人轮班的频率特别高;还有一些业务部门,比如人社、银行这些,它们的业务办理时间都是固定的,老百姓早就习惯了,也不会下班后来办业务。在这种单位硬要搞24小时轮班,不仅浪费公家资源,还给工作人员增加了负担,搞得人身心疲惫,情绪也不好,工作效率自然也就下来了。
在有的单位,24小时轮班被过度强调,还成了考核的一部分,就成了形式主义的一个典型。比如轮班的人在岗位上没啥具体的事儿干,就是“挂着名”或者“坐着班”,不是真的待命状态,根本起不到啥作用。单位里轮流值班还会遇到人员安排的问题,规定每个人都得轮流来,不管这人需不需要,或者有些人因为家里有小孩、病人,或者是单亲父母,不方便来值班。如果单位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是应付检查和考核,那就不仅会让员工心里不痛快,降低团队的凝聚力,还可能导致真出了紧急情况时,留在单位值班的人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没法有效地控制局面。
体制内的很多人感觉累,其实是因为现在有不少没必要的事儿。一部分是因为过去传下来的老规矩,(比如在通讯如此发达条件下层层开会传达,比如在手机如此普及条件下二十四小时守电话,比如在监控如此发达的条件下安排教师看校)现在的领导不敢随便取消,怕万一出了啥事儿,自己得背锅。另一部分是因为时代发展太快,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跟上形势,领导们新增了不少条条框框,(比如微信调度,比如叮叮打卡,比如拍照留痕)要求下面的人跟着执行。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把基层困在了冗长无趣琐碎的形式中,疲于应付那些吹毛求疵的事,而没有了大胆干事的精力与活力。
话说回来,咱们来聊聊怎么在基层弄个靠谱的轮班制度。
首先,制度上得改改。地方上得好好调研,摸清各个单位、部门的具体工作情况,然后制定出不同的轮班制度,别再搞那种一刀切、24小时轮班的模式了。每个单位得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轮班制度,比如在工作任务重的时候或者容易出事的时段(比如汛期)实行轮班,还得明确轮班人的职责和权限,把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弄清楚,并且给轮班的人做点培训。这样在出事儿的时候,轮班的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给轮班的人点儿保障。我以前在乡镇轮班的时候,就是在党政办公室里,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整晚只能趴桌子或躺椅子上凑合,轮完一次班,全身哪哪都酸疼,那段时间轮班简直就是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轮班的地方得保证基本的硬件设施,比如独立卫生间、休息室,条件差点的至少也得有个折叠床和被子(这是最起码的)。
基层的同事们大多都经历过轮班之后第二天还得忙活,要是赶上特殊时期,可能白天忙工作,晚上还得沉浸式轮班,身体和精神都累得够呛,工作效率和效果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从这点看,单位应该合理安排轮班的人调休。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给轮班的人一点补助。一些央企、国企和特殊部门已经开始给轮班的人补贴了,这个制度可以推广一下。不过考虑到咱们的传统是“讲奉献越讲境界越高,谈报酬越谈心胸越窄”,再加上现在各地财政状况,这一点只能想想了。
24小时轮班现在可以说是基层的一大痛点,不仅轮班的工作人员心里有意见,就连带班的领导也不见得完全赞同这事儿。这个问题根子在于制度本身,还有有没有承担责任破除陈规的勇气,种种原因决定了短时间内这事儿还不会消失(像文山会海、工作留痕这些也是)。只能请基层的人士大力发声,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基层工作者的不必要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