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82|评论: 5

[转帖] 村干部“异地跟岗”,当事人直言:在这里不知道干啥,每天都在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9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异地跟岗制度”,是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的基层治理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省黔南州自2022年起实施了村干部“异地跟岗”制度,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综合水平,以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该制度包括“省外挂职、跨县锻炼、县乡跟班”等形式,有计划地分批次组织村“两委”成员外出实践学习锻炼。

  黔南州采取梯次选派的方式,将拔尖的村级党组织书记选派到广州跟岗3个月,有发展潜力的选派到县外省内跟岗1个月,基础较弱的选派到本县相关部门跟岗1个月,村级常务干部和后备力量全覆盖选派到镇级兜底跟岗1个月。

  黔南州在2023年选派了40名村干部到广州市进行全脱产学习锻炼,并安排了48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跨县跟岗。此外,每年还安排超过100万元的经费保障异地跟岗干部的食宿、交通等费用,确保他们能够一门心思投入跟岗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升效果,黔南州启动了为期五年的村(社区)干部异地跟岗行动计划,目标是通过梯次选派、精准匹配的方式,根据不同村级干部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

  那么,如何理解“异地跟岗制度”的实践?笔者认为,这是将政府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延伸到村一级的结果。所谓“学习模式”,即有意利用某时、某地有关政策或制度的经验教训,来调整此时、此地的政策或制度。在国家层面,政府不仅向实践学习,还通过政策试验进行学习;不仅注重本土实践,也十分注重吸取其他国家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在村一级,设置村干部异地跟岗制度的初衷,则更多是让村干部向跟岗地的实践学习。

  据公开资料,截至2023年,全州已组织超过3200名村级干部参与跟岗锻炼,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通过异地跟岗锻炼,村干部能够开阔视野,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解决自身发展思路窄、产业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使部分村后备干部得到多岗多地锻炼,进一步提高了工作能力和素质;帮助村干部理清工作思路,学习先进经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党务村务管理和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交流互学,村干部将激发出的“金点子”、破解发展难题的“好方子”付诸本村实践,形成了“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态势。

  不过,要让异地跟岗制度更好地发挥实效,必须处理好三类问题:

  一是匹配度问题。要在基层社会治理、党务村务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找准各村的短板,把握好村级需求,保证跟岗对象与跟岗地的匹配度。

  二是融入度问题。异地跟岗不仅需要干部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还需要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快速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是可复制性问题。异地跟岗学习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经验的最大功效不在于简单复制,而是要注重技能培养和问题思考的角度。异地跟岗学习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成功案例,但这些经验可能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参照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笔者2024年7月在贵州东部T市W区的湖村调研,第一次听到“跟岗干部”的说法。相比于媒体公开报道的黔南州的实践经验,当地从2024年才开始实施村干部异地跟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待完善。

  通过对目前驻扎湖村的跟岗干部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地的跟岗干部由区委组织部或县委组织部根据辖区具体村情统筹安排。这名跟岗干部是来自T市D县枫村的村委副主任。来到湖村后,他接替的是湖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位置,他在枫村的岗位则由分配到邻村的一个主任助理跟岗接替。而原先的湖村党支部副书记,则被派到T市另一个县的村庄跟岗。跟岗地的岗位与跟岗干部原先的岗位不一定对等。派过来的跟岗干部与调出去的那名村干部,会建立私人联系。

  在访谈时,由于这种工作地点的交换性质,笔者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是“更岗干部”,也没有向当事人确认具体的写法。在写这篇文章时,笔者才确认清楚,原来是“跟岗干部”。

  湖村的跟岗干部介绍,他们的跟岗周期是2个月,跟驻村第一书记一起,吃在乡镇食堂,住在村委会大楼。并不是所有村干部都会成为跟岗干部。新进班子的年轻两委干部,较为优秀的两委干部,更容易成为跟岗干部。乡镇有关负责人说,跟岗干部的人选范围,被规定为示范村中的后备力量,或者45岁以下、党龄2年以上的村干部。后备力量通常由村委挖掘,上报乡镇后,由乡镇负责考察。

  从T市D县到T市W区跟岗的村干部,总共只有10名,他们建有一个微信群。这10名跟岗干部中,年龄最大的有39岁,最小的是23岁。有5名是现任村干部,有5名还不是正式村干部,属于马上就要补选为村干部的后备力量。D县有20多个乡镇,每个乡镇会抽几个村,从村干部中挑选跟岗干部。这些跟岗干部会被派往不同的区县,甚至外省一些地方。来到W区的10名跟岗干部中,有的来自同一个乡镇。有的则说,他所在乡镇的跟岗干部中,只有他一人被派到W区。跟岗干部完全是委派的,体现组织意图,不需要个人提出申请。

  跟岗干部说,跟岗地的村干部一般不会给他安排工作。跟岗干部接替从跟岗地调出去的那名村干部的工作,但也只是“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工作还是得交给本地的其他村干部去做。换言之,跟岗干部很难真正融入跟岗地的村干部工作。

  据当事人反映,从同一个县派出来的多个跟岗干部,经常会在微信群里交流跟岗工作感受。虽然乡镇会通过电话了解跟岗干部的学习工作情况,并予以考核,期待他们能够“学经验,学做法,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改进”,但跟岗干部更为真实的感觉往往是:“在这里不知道干什么,好像每天都在玩”,“不如在家干点事”。有的跟岗干部说,跟岗地的村庄“发达得没事做了”。

  如此看来,相比于能为村里带来资源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更容易被跟岗地的村干部和村民边缘化。再加上不知如何在比较的基础上成长自己、获得有效经验,他们眼中往往只能看到差异性。而不具有共性特征的两种事物之间,是不可进行有效比较的。因此,需要警惕“跟岗锻炼”蜕变为“异地混日子”。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4-9-29 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怕值得研究了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4-9-29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村干部我真的不知道一天在做什么,总感觉整个村一点变化没有,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自己去解决,现在的村干部只是在维持前面己经画好饼在打转,然后是应付上级的检查和打印整理各种资料。

发表于 2024-9-29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发表于 2024-9-2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形式主义害人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