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7日,德兴市融媒体中心刊发报道称,总投资26亿元,年出栏12万头生猪养殖、冷链物流、肉制品深加工项目落户德兴市。
近日,媒体报道称,这个项目却面临流产,工地已长满杂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的办公楼和宿舍楼废弃,甚至已经封顶的车间内部同样长满了杂草。
报道称,此项目自2023年3月停工后,政企双方曾就赔偿问题进行过多轮谈判,但对于赔偿价格,双方迟迟无法达成一致,陷入尴尬境地,互指对方违约。
作为项目的主体公司,江西吉星养殖有限公司(吉星公司)认为政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突然“腾笼换鸟”,为引进某水溶性锂电池项目从而迫使项目停工,回购项目地块,从而造成该项目难以推进。德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则认为,该项目建设未能达到预期规模,且建设进展缓慢,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为及时止损,政府引进别的项目也在情理之中。
对此,有网友追问,“既然项目的规划如此重要,为何在立项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为何在推进过程中未能及时纠正问题?”还有网友指责当地营商环境差,“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以后这个地方还有企业敢来吗?人民生活水平还怎么提高?”“一个办身份证都要跑三次的地方,你说这个地方能有投资吗?身为当地的人我都感觉可耻。”“前任引进项目提拔走人了,后任对前任给的优惠政策不认账了,又重新引进项目造政绩。”还有网友呼吁反思,“未来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应对类似项目的开展和管理?是否存在更有效的监管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
舆论指出,从一个项目的兴衰来观察,可以看到地方经济发展的脆弱性。民生项目的落地,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对政策、市场和民意的综合考量。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将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