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内容和创新
(一)城市定位和目标
《规划》确定成都城市性质为“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愿景为“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发展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二)强化空间底线管控,优化公园城市空间格局
《规划》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明确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16.64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96.61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361.20平方千米。同时,划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区域、洪涝风险控制线、通风廊道、历史文化保护线和能源矿产资源保障线。
《规划》提出保护“两山两区”、发展“两翼三轴”的平行带状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保护“一带十五园百片”的耕地利用格局,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守护“两山、两网、三环”的生态格局,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超过5000米海拔高差形成的多元自然地貌和生物多样性。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推动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
《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立足成都都市圈,整体谋划极核城市功能,立足省域“五区共兴”发展格局,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站位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肩负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