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昌的乡村大地,那一片片摞荒地,仿佛是岁月留下的深深伤痕,诉说着无尽的无奈与困惑。年年岁岁,整治工作如同一曲循环的旋律,不断奏响,却始终无法打破那荒地依旧、问题依旧的僵局。
如今不光是我们镇,而是现在全平昌县每个乡镇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整治这些摞荒地,心中不由得发出感慨,他们如今费时费力地去完成所谓的任务,但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整治后的土地,在短暂的光鲜之后,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荒芜,仿佛是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
政府领导们难道不知现在我们平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严重失衡。七八十岁的老人,在用瘦弱的身躯支撑着我们乡村的最后一丝烟火?很多时候在面对广袤的摞荒地时,显得力不从心。而那些崎岖不平的田间小路,仿佛是大自然设置的重重关卡,阻挡着他们想去耕种的脚步。年轻一代呢?他们被城市的繁华所吸引,被更高的收入所诱惑,更为了家庭的未来,生活得更有品质的生活,而纷纷远离了这片曾经养育他们的这片土地。如今粮食价格的低迷,让务农成为了一项不赚钱的苦差事,谁又愿意留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坚守呢?
保守估计平昌每年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近百万元左右去整治这些摞荒地,这看似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实话讲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政绩的压力下,不得不采取这样的行动,以显示自己的作为。然而,这种为了完成任务而任务的做法,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忽略了乡村发展的长远利益。整治只是一时的,而真正的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在不断地恶化。
如此每年周而復始下去,我们本就贫困政府的债务将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财政的压力也将越来越沉重。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整治究竟能持续多久?何时才能真正找到解决摞荒地问题的根本之道?是继续在这样整治的道路上?还是痛定思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发展模式?
领导们,是时候好好想想了。不能再让摞荒地整治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需要的是对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引导和扶持,需要的是切合我们农村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华的高标准农田,结合我们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发展有效产业。只有这样,才能让平昌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才能让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平昌的摞荒地整治,不应只是一个口号,不应只是一个数字,不应只是为了消除卫星图斑上的任务,不应只是脚痛医脚,手痛医手,不应只是今年完成了图片上的定点摞荒田地任务,表示整治了不管后续,如何长治久安,才是硬道理。我们觉得应该来一场实实在在的变革。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让平昌的乡村大地重新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