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南方一家四线城市的二甲专科医院,一对焦急的父母抱着剧烈咳嗽的婴儿直奔急诊室,婴儿确诊重症肺炎后,立即被接收住院。当儿科医生肖悦在病房看到这名病患时,婴儿的哭声已经减弱,口唇发绀,呼吸费力。
原来,婴儿已经咳嗽了几天,并伴有喘憋症状,家属没有意识到病情严重程度,未能及时就医,等到看急诊时,已经有些晚了。肖悦立刻给婴儿上心电监护,不久给家属下达病重通知书。
下发病重通知书的那一刻,肖悦的心也跟着一紧。
自从两年前,她所在医院开始施行DIP付费方式(按大数据病组分值付费,是DRG付费结合大数据演变而来的付费方式),这类重病患者就让科室头疼。一套复杂昂贵的治疗流程下来,费用一不小心就会超出医保支付标准,超出部分,需要科室自行承担,这会大大加重医院的成本支出。
DRG付费,不同于过去的按项目付费方式——按照所有项目的数量和实际花费报销——而是按病种打包进行医保支付,同一个编码下的病种,无论治疗项目多少,整体预估打包价格,到年底由医保局给医院结算付款。超出打包价格外的花费,医保局不结算,只能由医院负担;节余部分则由医院留用。
DRG付费的初衷,是限制医保过度消耗和过度医疗,提升医疗标准化,减轻病人医疗负担。DRG支付改革在多个试点城市实施5年以来,起到了初步成效,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支出,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国家医保局2022年度清算数据显示,在101个国家试点城市中,医疗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参保人个人负担较2021年减少了约215亿元。
随着医保支付试点改革进入最后一年——2024年底要实现DRG支付医保统筹地区和医疗机构全覆盖——各地医疗机构也出现一些杂音。在严格的控费需求下,医院的负担增加,变相给医生带来一定生存压力。原本经营不善的专科医院更加雪上加霜,有医生在迷茫中离职。肖悦正是其中一位,在病房中看护上述肺炎婴儿时,她已经几个月没有收到绩效工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