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色交易 、钱色交易,已成为落马官员中的常见现象。据统计,十八大后落马109名省部级官员中,至少有39人涉“权色、钱色交易”或“ 通奸 ”。 其中,令人禁不住要拍案惊奇的是,近年来有一批又一批“性通吃”男下属、男上司的狠角儿女官员陆续粉墨登场,不仅让观者眼花缭乱,甚至将其当作酒肉饭饱后消饱胀的娱乐“八卦”笑谈,真是堪比捧读《官场现形记》还更加过瘾。 截图:来源社交网站 有网友对笔者说,其实女官员与男官员一样的贪色。正如孔子曰“色,食也”,指的就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不过女性为官者“色”得如此疯狂,真的就太过于“八卦”,甚至成为了货真价实的“二百五”!听了网友的这番评说,笔者也兴之所至,在此将人们常挂口头上的“二百五”唠嗑一番,旨在娱众与自娱也。 知乎图片:为什么“二百五”会成为骂人的话呢? 首先笔者要说,“二百五”在现代人来看,是一个经典的怼人词汇,但明明是一个数字250,为什么会变成骂人的话呢?其实在“二百五”背后,有着很多历史典故。 典故一:黄金千两四人分。 苏秦,是战国时期非常有能力的谋士,曾经身配六国相印,煊赫一时。由于苏秦为国家为帝王出谋划策,不可避免的就会结下许多仇家。比如,齐国的大夫们因为争宠,都暗地里找人去刺杀苏秦。尽管他总能化险为夷,但最终还是没有躲过被行刺的命运——受了重伤。 齐王就派人去捉拿凶手,但是没有抓到。苏秦眼看不行了,他说抓不到凶手死不瞑目啊。他要求齐王以自己是燕国的奸细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且悬赏行刺之人,诱惑贼人出现。齐王就按照苏秦的计策行事。 苏秦“死”后,齐王让人把苏秦的头悬挂于城门之上,还发了一道榜文说要赏黄金千两百给刺杀内奸苏秦的功臣,速来领赏。榜文一经贴出,一下子来了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多次询问,四个人都咬定是自己所为。 看四人争赏不休,齐王就问我只赏黄金千两,但现在你们四个人则每个人该分得多少两了?四个人齐声回答:“二百五。”齐王喝道:“好吧,四个全都拉下去砍了!”结果四个人全部被杀。“二百五”这个词,也就这样做为愚蠢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典故二:富二代就雇乞丐装门面。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谭文杰,出身地主家庭,家中极为富有,深受长辈溺爱,从小就养成了贪玩、好吃懒做的习惯,更不喜欢读书。随着谭文杰逐渐长大,看到官老爷出行有仪仗队开道很是威风,便有了当官的愿望。 他们父母就出钱,给他买了一个官来做。但唐朝有明文规定,花钱买的官出行时一定要低调,不准有仪仗队开道。唐文杰就索性自己打造了一个私人仪仗队。但无人可用,他便花五百文钱,从街上找来两个乞丐充当自己的仪仗队。 孰料,谭文杰这个不伦不类的私人仪仗队,让他出尽了洋相。每次出行,乞丐开道,必然就成了当地的人众的一个笑话。而且他私设仪仗队的消息很快就被朝庭知道了,就罢了谭文杰的官。后来,当地的乞丐就经常开玩笑,说今后没有了谭文杰,就再也赚不到“二百五”了。 关于“二百五”的由来,还有其它的趣谈。 有一种趣谈,与古代的银两计量有关。在古代,五百两银子被称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则被称为“半封”。由于“半封”谐音“半疯”,因此这个词就逐渐演变为形容那些行为愚蠢、思维混乱的人。 另一种趣谈,源于民间讲述一个财主的两个儿子的有趣故事。一个儿子名叫“成事”,一个儿子名叫“败事”。财主为了自己的家业能有人继承,就重金聘请西席先生来教导两个儿子。很多人冲着重金去应聘,可是都被气走了,唯有一个落第老秀才去应聘而被留下。 落第老秀才教“成事”和“败事”写大字,老大写的字有难度,便让他写三百遍。老二写的字简单,就让他写二百遍。等到检查的时候,两人都写了二百五十遍。老秀才就笑侃道:“成事三百不足,败事二百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连数都数不明白。”之后愤然走人。从此二百五就流传下来,用它形容脑筋不活络的人。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与赌博有关,特别是与牌九游戏有关。在牌九中,有一种组合被称为“二板五”,这被视为最小的点数,象征着无能和愚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