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阳石刻公园的深处,有一间精制的工作室。门前的青石板上,常有人驻足,循着淡淡的墨香望去,透过半开的木门,可见一位清瘦的老者俯身案前,左手执笔,如驭风而行。他,便是被称作“蜀中左手草书第一人”的罗富荣。 罗富荣的草书,是逆流而上的艺术。常人右手挥毫,他却以左笔为剑,在宣纸上劈开一片江湖。闭门修习五十余年,他的字里藏着一股倔强的力道——笔锋转折处似险峰骤起,墨色浓淡间如云卷云舒。有人问他为何独爱左笔,他笑答:“右为常道,左为奇径。世间万物,不正需一‘奇’字破局?”说罢,腕底生风,一幅《将进酒》顷刻而成,字字如醉汉踉跄,却又暗含章法,恰似李白诗中“天生我材”的狂放不羁。 他的工作室,嵌在石刻公园的艺术长廊中。窗外是北魏风格的浮雕佛像,千年前的凿痕与案上的墨痕遥相呼应。常有游人误入,见他左手悬腕,笔尖如蜻蜓点水,又似雷霆万钧,不禁屏息凝望。某日,一位少年问他:“这满墙石刻,可曾入您的字?”罗富荣指向窗外一尊飞天浮雕,道:“你看那衣袂翻飞的线条,不正是草书的筋骨?”言毕,蘸墨挥毫,一幅狂草竟如飞天舞袖,引得少年怔然。 工作室的门从不紧锁。逍遥画派创始人袁竹曾携新作来访,二人一画一书,竟在斗室中铺开半壁江山。袁竹的写意山水遇上罗富荣的狂草题跋,恍若山涧遇疾风,激荡出别样气象。每逢寒暑假,石刻公园的青少年书画培训如火如荼,罗富荣常被邀为客座导师。他教学生:“草书非乱涂,须有法度藏于无形。”言传身教间,少年们的笔锋渐染豪气,仿佛将公园里那些沉默的石刻也唤醒了魂灵。 暮色中的石刻公园渐归寂静,唯余工作室的灯亮如星子。罗富荣仍在临帖,案头一尊陶制香炉青烟袅袅,与墨香缠绕升腾。他说:“左笔写的是字,养的是心。”窗外,月光洒在那些千年石刻上,而他笔下的草书,正以另一种方式镌刻时光——不借金石之力,唯凭墨韵穿行于岁月长河。 一日雨后,工作室外的青石板上多了几行未干的字迹,似是游人所题——“左笔惊风雨,草书泣鬼神”。罗富荣见之,笑而不语,只将一方闲章轻按纸角,朱文小篆“逆旅生花”四字,恰似他半生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