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24|评论: 0

[原创] 我所知道的林语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0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的记忆里,最开始知道林语堂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其他专业书籍介绍,而是当时大红大紫鲁迅笔下,作为反面人物出现。
   上世纪七十年代,除了雄文四卷基本无书可读,唯一可读的就是鲁迅了。在鲁迅一篇战斗檄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严厉批评林语堂在《语丝》上发文提倡“费厄泼赖”精神,主张对失败者不应“打落水狗”,要讲宽容。鲁迅在他的文章里指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反动势力不能宽容,否则他们会卷土重来,继续迫害进步力量,强调必须痛打“落水狗”。
   彼时,林语堂创办《论语》等刊物,以幽默闲适为主要风格。鲁迅认为“论语派”的一些作品脱离了社会现实,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在粉饰太平,麻痹民众的斗志。他认为在国难当头、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文学应该更具现实针对性和战斗性,而不是沉迷于所谓的幽默闲适。(但让人疑惑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为什么不见鲁迅发表有关抗日的只言片语?)
   从那时起,我心目中林语堂就被定格为坏人,不是革命战壕里的同类(与之类似的还有徐志摩、梁实秋等,都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
   十年文革结束,各种文学读物和三十年代不少作家慢慢被陆陆续续介绍,尤其是根据林语堂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风靡一时,我才知晓,林语堂非常了不起,不但著作等身,还特别懂生活,小说之外,他的散文更是一绝,是一个特别受读者欢迎的作家。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仅仅依靠鲁迅笔下知晓林语堂,该是何等浅薄丑陋。为什么要对一个成就斐然的同时代作家毫不留情的貶损?压低他人抬高自己?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认知本来应该是很正常的嘛。
   之后更多三十年代包括林语堂徐志摩等赫赫有名的大作家都被更多人熟知,人们也逐渐淡忘鲁迅一家独大任意给他人画像定格。
   林语堂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已然凸显人们心中。但他更多生活细节,尤其1949年以后的踪迹,我们还是不了了之,无从知晓。对于林语堂,哪怕他的作品堂而皇之摆在书店里,但人们对他文学之外的情况却一脸茫然。对我而言,倒是在一次旅游厦门鼓浪屿岛游简单提到过他,使得我对林语堂稍稍多一点点了解。
   没想到,近日网络披露林语堂1949年在国外以及台湾生活情形,却激发起我的好奇心,原来,林语堂除文学之外,个人政治见识倒还可圈可点,让人增添更多敬意与爱慕。
    在1949那个历史关头,林语堂像胡适、张大千等文化人一样,对大陆未来有着心如明镜般的预测,因而没有留在大陆,辗转去了美国,最后定居台湾。
   林语堂的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国内热捧,但大多数观众对原作者并无多少了解其人其事。林语堂不但在三十年代与鲁迅理念不一,而且还独树一帜,着力于艺术土壤深耕,在世界范围颇获好评。不但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而且还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以独特的幽默文风与中西合璧的文化视角,在文学创作、文化交流和语言学研究等领域贡献巨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
   这样一位堪称文学巨匠的中国人,普通中国人对其了解远不如鲁迅,这是为什么呢?
   大多数国人不知道的是,林语堂去了美国,所著《生活的艺术》成了当时畅销书冠军,稳居榜首长达52周,可见其受到读者的欢迎程度。
   1949那个历史关头,林语堂没有回到大陆,却去了法国,后又去新加坡,再到美国,最终在他70岁时回到台湾定居。在台湾他受到热烈欢迎,仅次于胡适。幸运的是他移居台湾,蒋介石给予其特别优惠,特批土地建房,安度安享晚年,躲过了大多数大陆学者如陈寅恪等大师的悲惨遭遇。
  一代文学大师的林语堂,没有领袖高度赞扬,还遭到旗手抨击,在国内知名度远不如鲁迅,但他活出了真我,活出了自己,远胜那一大批文革期间遭受迫害的大家学人,我们除了佩服林语堂的远见卓识,还能想到其他什么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