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立场,课堂变革”为主题,近日举行的成都七中英才学校第四届教育研讨会吸引了省内外数百业界专家、老师到场交流、学习。学生立场,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成为课程的核心;课堂变革,旨在探讨如何在数智化时代创新学历案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论坛的小学数学专场,“趣理数学”《买文具》一课展示了智能化人机互动,探索了AI时代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路径,也为整体推进课堂变革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四环进阶<< 有请“才才”老师来帮忙 这堂课由成都七中英才学校牟建容老师执教,按照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期教学要求,学习目标一是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图探索小数乘整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二是正确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整数口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堂特别的数学公开课) 深入挖掘课堂变革的可能性,牟老师创新性地构建了“情境激趣+思维深探”的进阶模式:以“情境线”点燃学生兴趣,用“思维线”牵引深度探究,搭建“情境激趣、问题引思、探究明理和扩展运用”四环进阶,让知识迁移与素养生长同步发生。
课堂中,智慧纸笔系统和数字AI“才才”的引入,成为一大亮点和关注焦点。智慧纸笔系统由一张进行了编码设置的学案资料和带有摄像头及信息捕捉和传输功能的智能纸笔组成。借助智慧纸笔,可以实时上传学生笔记或草稿,帮助老师全面把握学生情况,快速选择典型个例进行展示并针对性讲解;也可以让AI智能出题、评教,与AI发起对话互动,帮助学生培植属于自己的个性化AI助手,初步实现智能化人机互动;更能即时分析并生成学情雷达图,实现AI学情诊断精准定位班级共性问题与学生个性问题,推动因材施教、让学习过程及思维可视化。
这种人机对话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学习,充分体现了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科技感十足、趣味性丰富,更充满了数学的魅力。
(↑外校老师的听课笔记)
>>看见了吗<< 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市级和区级专家分别进行课堂点评) 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所所长刘诚坦言参与了这节课的“做课”,并认为这节课探索了课堂教学的新样态,是“典型意义的研究课”和“先行者的研究课”,将形成深远的影响。以前叫“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这节课上,还可以看见新的学习对象——新时代的双师课堂。一个是现场的老师,还有一个是人工智能老师, “时间久了,这个世界没有谁比它更懂你。”
他指出,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这节课,可以看到未来课堂“可想象的样子”。当然,虽然课堂在变,“学生立场”的核心理念始终不变, “这节课所有的技术,都围绕着孩子们的学习在进行,课堂上所有的交互、交流、沟通都是以孩子们的思维进展为中心。”
(↑孩子们专注上课中)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小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碧荣则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这堂课的创新意义:“‘才才’智能机器人使学生看到了不一样的老师——AI老师。学生还能够发现,AI老师的知识维度更宽、更广。”他同时强调,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实现教学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数智赋能<< 这所名校将坚定地“与AI 同跑” (↑伍新春书记致辞) 成都七中英才学校党总支书记伍新春在论坛致辞环节,透露了AI在该校课堂上的更多应用场景:
在高中数学“空间向量”的课堂上,AR技术将抽象的几何定理化作触手可及的光影迷宫,曾经困于空间想象的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维度中找到了思维的支点;
在语文名著研读时,情感识别系统捕捉到那些低头沉默的少年眼中倏忽即逝的灵光,教师得以用一句精准的追问,点燃整片思想的草原;
……
他认为,数智赋能,绝非冰冷的技术叠加,而是让教育焕发春草破土般的生命力。真正的教育创新,向来都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让古老的育人智慧在新技术中生根抽条,让“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能在数字时代绽放出千姿百态的教育现场。AI不是取代教师的存在,而是让教育者的目光穿透数据的迷雾,看见每一颗种子破土所需的阳光、雨露与时间,“ 数智时代的课堂变革,在于找到‘人的温度’与‘数的精度’的共生之道,而这样的课堂才是情智相生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情智相生的教学。”
(↑学校位于成华区二仙桥片区,占地约150亩) 作为12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成都七中英才学校由成都七中领办、成华区政府负责建设和管理。在成都七中领办学校中派遣人数最多,实行与七中同步教研、同步教学、同步评价的“三同”战略。建校四年来,以先进的育人模式和优异的办学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校方表示:“改革的步伐已经迈出,将坚定地走出一条与AI同跑的课堂新生态!” (部分图片由成都七中英才学校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