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看中俄经济联合。
在克里米亚事件后的经济制裁中,俄罗斯经济和社会的支付系统中心转向中央银行支付系统,即SPFS。
在零售支付领域,过去主要依赖于VISA和万事达卡,这两家公司都是美国企业,使用的也是美国的支付系统。此后,俄罗斯开发了自己的信用卡支付系统MIR,MIR在俄语中意为“地球”。
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俄罗斯被迫中断与国际支付系统的联系,因此不得不建立自主的支付基础设施。历史上,俄罗斯的货币制度以银本位制为基础,“卢布”一词据说源于“银块”。在克里米亚事件后,建立的包括SPFS在内的完整支付体系,俄罗斯实现了卢布的本币结算。之后的2022年,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进一步对乌克兰展开军事行动。
货币是经济实力的象征。最近卢布的坚挺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立的背景下,俄罗斯与中国在政治和金融上关系日益密切。
虽然俄罗斯凭借战斗机和火箭等技术保持着大国形象,但其人口仅约为1.5亿,而中国人口约为15亿。通常来说,人口与经济规模成正比,俄罗斯与中国的人口比几乎为1:10,经济规模(GDP)也几乎相同,约为1:10,即俄罗斯的经济规模为中国的十分之一。
在金融方面,俄罗斯开始与中国的中央银行支付系统CNAPS连接。中国方面也希望借此推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扩大。这种关系的强化被认为是近期卢布走强的基础。
未来,作为与西方关系不佳的国家,俄罗斯和中国可能会因“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逻辑而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就经济规模而言,俄罗斯在经济和金融方面将受到中国的支持。长远来看,甚至不排除人民币可能成为俄罗斯流通货币的可能性。
目前,美国、西方国家与中国、俄罗斯之间的对立愈演愈烈。这意味着中俄关系也在加强。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支付系统的连接表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开始。
关于货币制度,俄罗斯卢布已经采取与中国人民币之间存在波动区间的固定汇率制度。在最近的疫情危机中,各国经济动荡不安,但俄罗斯和中国并没有中断或废除固定汇率制度,而是选择扩大波动区间。这是因为中国重视与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因此建立了一个能够承受一定波动的机制。
货币有三种性质:经济、政治和象征。未来,俄罗斯经济很可能会被中国经济所吸纳。
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固定货币国家的利益。正如欧洲引入欧元的案例那样,未来两国的汇率波动区间可能会缩小,甚至不排除货币统一的可能性。然而,由于货币的政治和象征性质尚未达到那种程度,这可能降低未来货币整合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俄罗斯和中国在支付系统连接等方面的经济整合,可能会动摇西方国家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霸权。
仔细观察会发现,中国正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流通范围的扩大。无论距离多远,中国都要求贸易伙伴使用人民币结算,并在对方资金不足时提供人民币贷款(在这方面,日本也应仅限于日元贷款)。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与人口最多且经济增长迅速的印度之间的关系。目前,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并不理想。然而,如果未来印度加入中俄经济集团,实现货币制度的稳定化以及支付系统的连接,那么中俄印的经济合作与货币接近可能会动摇美元的霸权。换句话说,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美元霸权才可能受到挑战。
再看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不确定政策正在动摇人们对美国和美元的信任。笔者认为,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中俄印三国关系的紧密化,这两者的加强可能会导致美元霸权出现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