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的三河市领导很扯淡,城市治理沦为权力的调色盘
谢歌说事
持续关注河北省三河市“绿招牌”风波背后的治理失序。
据“河北深一度”:三河市市监局负责人透露,因为是“按照书记的要求”。所以,我们看见了,三河市的街道就成了权力的画布,城管拎着油漆桶,硬生生把整座城市刷成了绿色主题乐园。从蜜雪冰城的粉色招牌被涂成“雪王绿”,到医院的红色十字架被刷成“原谅色”,这场荒诞的“形式绿”让全国人民开了眼,原来城市治理可以不用讲法律、不用问民生,只需要领导对调色盘的绝对掌控。
此前,三河城管搬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当令箭,把“建议色浅淡雅”的指导性意见,魔改成“禁用红蓝黑”的行政命令。规则写得像朦胧诗,执行起来却堪比军令状。儿童医院的红十字标识被刷绿时,国际公约成了废纸。奶茶店招牌被强拆后,商户的血汗钱成了油漆费。更绝的是政策还有“双标滤镜”,国际大牌可以保留原色,本土小店必须统一“入绿”,网传“三天过审”的广告公司和“两周排队”的普通商户,活生生演了一出现实版动物庄园。
其实,三河市领导权力的任性远不止于此,执法者口头通知“文件没出先改起来”,商户被迫自掏腰包换招牌,连油漆都得按城管指定的牌子买。有店主苦笑:“他们盯着我刷漆的认真劲儿,比查食品安全还敬业。”蜜雪冰城因舆论压力火速褪绿返粉,普通商家想改回原色却得再交一笔智商税。这种朝令夕改的戏码,把政府公信力变成了街边褪色的绿漆,风一吹就簌簌掉渣。
深扒三河市的这场闹剧,处处都是权力的行为艺术。卫健局对“绿十字医院”装聋作哑,城管把《行政许可法》踩在脚底,重大决策听证程序直接跳票,法律条文在领导们的调色盘前,脆弱得像被雨水泡烂的整改通知书。红十字标识都能被随意涂抹,谁还敢相信街头巷尾的法治底色?商户们被迫用抖音维权、靠热搜讨说法,恰恰证明制度化救济渠道早就被刷成了领导专用绿。
这场绿色风暴刮出的何止是审美灾难?有的商家损失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医院急救标识混乱埋下安全隐患,城市多样性沦为千店一面的政绩盆景。更荒诞的是,网传某领导的“风水说”,有传言称某领导迷信绿色旺官运,真假尚未可知,但民众宁信玄学不信官方说辞的状态,已然戳破了权力黑箱的最后一层遮羞布。
三河市的魔幻现实不过是基层治理顽疾的冰山一角。扭曲的政绩观把“整齐划一”等同于现代化,病态的管控欲将“颜色统一”异化成权力美学。城管能随手把国际公约刷成绿色,商户产权在油漆滚筒下化为齑粉,我们看到的,三河市不仅有法治的溃败,更有权力对文明共识的野蛮拆迁。
解药或许就藏在廊坊纪委的约谈名单里,在干部被问责的通报中,也在部分违规指令的撤销公告上。但真正的救赎,需要更彻底的改变。那就是,让听证会取代闭门造车,让法律程序拦住市委书记的屁股,防止他用屁股去拍脑袋,让“决策失误赔偿制”给任性权力套上辔头。正如被刷绿的红十字架警示我们的那样,在市委书记的任性下,今天,三河市能践踏国际救援标志,明天,他就能任由权力去涂改任何社会共识。
城市真正的生命力,从来不在统一色调的招牌上,而在包子铺升腾的热气里,在奶茶店跳跃的色彩中,在医院醒目的红十字下。当三河城管终于放下油漆刷时,或许该听听《人民日报》的提醒:“强换商户招牌,当心砸了营商招牌”。因为,擦掉权力任性的涂鸦容易,修复千疮百孔的信任,可比调出完美的“政绩绿”难多了。
如今的老百姓最怕啥?两个字:折腾!倘若再加两个字,那就是:不停折腾!“好色”的三河市领导很扯淡,城市治理沦为权力的调色盘。三河市有如此主政一方的市委书记,非一方百姓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