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87|评论: 4

[转帖] 俄美乌的电子暗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开始,俄军组建独立的电子战旅。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投入大量的电子战车辆、干扰机和天线等电子战硬件。同时俄罗斯还针对美国的星链、GPS以及其他特殊设备投入特殊的电子战设备。
俄罗斯地面部队、空降部队、太空部队,空海军和战略火箭军都设有电子战部队,凸显对电子战的重视。俄罗斯五个电子战旅中至少有三个在乌克兰作战。电子战旅配备较大型的 asukha-2、Leer-3、Moskva-1 和 Murmansk-BN 电子战系统。俄罗斯陆军每个机动旅还包括一个电子战连,配备 R-330Zh Zhitel 等小型电子战系统支持约50公里范围内的局部行动。
Krasukha-4 是俄罗斯电子战系统的核心
Krasukha-4是俄罗斯最先进的电子战系统之一,也是其战略电子战系统的核心要素。目前,Krasukha-4正在顿巴斯地区使用,其作战距离可达300公里,能够迷惑寻的导弹和爱国者防空雷达站,并干扰乌克兰的通信线路,阻止乌克兰军队探测俄罗斯的炮点,为夺回对抗主动权发挥作用。
俄军的电子战策略正在帮助其扭转局势。曾在俄乌冲突中名噪一时的美欧精确制导武器,如“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在战争初期能精确打击俄方纵深的弹药库和指挥部,但随着俄军部署电子战系统,其已基本失效。乌克兰方面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海马斯”远程火箭炮、“杰达姆-ER”卫星制导滑翔炸弹,还是“神剑”制导炮弹,都出现命中率大幅降低的情况。西方分析家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俄罗斯电子战系统在大显身手。
当哈尔科夫电磁监听站捕捉到37秒加密脉冲,俄军AI锁定敖德萨地下指挥中枢;星链终端遭0.5度极化偏转致信号暴跌90%,乌军无人机陷入“盲人摸象”窘境。伪基站制造的电子迷雾激增17分贝背景噪声,0.3秒通信延迟足以让百万装备沦为无头苍蝇——这场电子暗战正重写未来战争法则。
暗红色作战地图上跃动的光斑骤然消失,这场发生在基辅郊外的电子暗战,以俄军西部集群精准摧毁32个无人机控制节点的战果,在电磁频谱战场刻下历史性印记。当克里米亚防空雷达屏幕上的无人机信号锐减83%,现代战争法则正在经历从钢铁洪流到数字洪流的惊世嬗变。
俄国防部战报揭示的132架单日拦截纪录背后,藏着鲜为人知的战略危机。伦敦智库的兵棋推演显示,持续使用S-400导弹拦截廉价无人机,六周内就会耗尽俄军弹药库存。转折点出现在哈尔科夫东南部的电磁监听站——电子战专家从杂乱频谱中捕捉到37秒规律性加密脉冲,犹如在数字海洋中发现蜂群归巢的航迹。
"那些伪装成食品冷库的混凝土建筑,通风系统泄漏的射频信号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参与行动的电子对抗旅指挥官揭秘,AI系统将捕捉到的2.4GHz异常频段与地理数据库碰撞,最终在敖德萨州锁定深藏地下的"女巫"指挥中枢。这个用热成像伪装层骗过卫星侦察的据点,却栽在毫瓦级电磁辐射的细节疏漏上。
星链神话破灭:0.5度偏转引发的战场雪崩。
尼古拉耶夫州前沿阵地的星链终端遭遇精准打击,暴露出马斯克太空网络的致命软肋。北约技术团队逆向工程发现,俄军新型微波干扰器制造的0.5度极化偏转,足以让卫星信号强度暴跌90%。这种"温柔"的电子攻击,比物理摧毁更令乌军绝望——失去实时情报支援的无人机部队,瞬间退化到"盲人摸象"的窘境。
社交媒体流出的前线视频显示,某FPV突击小组在GPS诱骗区上演"集体自杀",价值百万美元的装备30秒内接连撞向树干。这种因15分钟地图延迟导致的悲剧,印证现代战争"分秒定生死"的铁律。更致命的是,当控制节点被迫分散,乌军攻击波次间隔从闪电般的25分钟骤增至97分钟,给俄军防空系统喘息之机。
克拉斯诺达尔电子工程学院的监测报告,掀开电磁迷雾背后的算力厮杀。攻击前72小时,乌控区2.4GHz频段背景噪声激增17分贝——这是俄军投放的数千伪基站制造的电子迷雾。这些设备持续发送虚假Wi-Fi握手请求,如同数字领域的"鬼打墙",将乌军电子侦察力量拖入无休止的验证漩涡。
这种认知域消耗战的效果立竿见影。赫尔松前线出现戏剧性画面:乌军侦察兵冒险使用民用4G热点替代军用数据链,导致某型侦察无人机滞空时间从6小时锐减至47分钟。英国智库的兵棋推演发出警告:每周损失超15个控制节点,乌军80%的无人机将在两个月内变成废铁。
2024年俄军首次摧毁乌军的一座星链卫星通信站,并同步精准打击21个无人机控制站和4个迫击炮班组。
这场代号“信号斩首”的突袭,让前线的乌军瞬间陷入通讯瘫痪。
俄军通过电磁频谱定位技术,在哈尔科夫战场摧毁至少4座星链基站,导致乌军炮兵指挥链断裂超过72小时。
讽刺的是,SpaceX曾宣称星链具有“抗干扰黑科技”,但俄军用“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就撕开这道防线。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2年星链卫星曾因地磁风暴一次性坠毁40颗,暴露出其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性——这种技术缺陷如今被俄军转化为战术突破口。
这种碾压级优势直接体现在哈尔科夫战场——俄军采用“炮兵绞肉机”战术,用每天5万发炮弹的消耗量,将乌军最精锐的第79空突旅打残至不足编制半数。
俄军压制星链的“托博尔”和“卡林卡”及长篇大论”等电子战系统。
安全专家布兰登·韦切特为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撰文称,俄罗斯的电子作战系统(Electronic warfare)可有效对抗乌军使用的星链卫星通信终端。
俄罗斯有数种这样的系统:“托博尔”和“卡林卡”及“长篇大论”系统。
前者可同时压制GPS和星链卫星信号,压制从卫星到地面接收器以及从地球到卫星的双向信号。
托博尔的有效距离和威力使该系统能够形成电磁屏蔽,从而有可能保护俄军和装备免受卫星制导弹药的攻击。
对乌克兰星链终端构成真正威胁的是第二个系统——“卡林卡”,即使在安全协议得到改进的情况下,它也能瞄准单个星链站。
真正的'星链杀手是‘卡林卡’系统,它能探测和中断卫星的传入和传出信号,干扰乌军的军事通信和无人机的操作。
俄罗斯的这一研发成果可以有效对抗“星链”的姊妹系统“星盾”,后者是专门为美军研发的。“卡林卡”对“星盾”的威胁令美国国防战略家们十分震惊。
当前的乌克兰是检验各类最新电子对抗方式的最佳战场。近期俄积极运用“长篇大论”电子对抗系统,据称,“星链”卫星通信出现故障与此有关。
“星链”并非无懈可击。俄军的电子对抗系统正在压制乌克兰指挥所的通信、互联网来源,乌军优先使用“星链”卫星通信。
军事专家科达姆在《欧亚时报》上撰文,俄军利用电子对抗系统覆盖所有已知的频段。其中“贝林纳河”和“长篇大论-2”用于压制卫星通信。“锡尼察河”不仅能够干扰,必要时甚至能够破坏近地低轨道卫星通信和导航系统。
“长篇大论”系统最新的电子对抗系统获得相应的使用距离和效能,能够破坏敌人的卫星通信,完全可以用于针对乌克兰的“星链”卫星互联网。
几个州的卫星互联网出现故障:哈尔科夫、扎波罗热、赫尔松,以及在顿、卢共和国。。。而且持续不止一天。设备供应商提出假设:由于存在未经批准地接入,星链采取保护措施。出现十分符合逻辑的版本:俄军决定在战斗行动条件下使用‘长篇大论-2S’ 系统对卫星通信进行电子压制。
马斯克的公司承认星链卫星互联网遭到破坏。这说明下列事实:他们断开乌克兰领土上空的卫星并不是按计划进行。
俄开始研制干扰、破坏卫星通信的电子对抗系统,有两种方案——机动式和固定式。2017年,国防部第46中央科研所副所长阿恰索夫对媒体宣称,将完成数种破坏卫星通信设备的项目—— “托博尔”和“卡林卡”,“鲁道夫”机动式反卫打击系统和“长篇大论-2S”机动式卫星通信电子压制系统。
电子对抗站在驻扎地域可以发现,并以定向干扰压制卫星信道。系统能够破坏侦察无人机的卫星通信工作。
《金融时报》援引乌克兰高级官员的话,星链工作出现故障导致乌军丧失通信,引发恐慌。乌克兰在赫尔松、扎波罗热和哈尔科夫与联军接触时遇到卫星通信故障。
俄罗斯的新型电子对抗装置切断星链通信卫星。
“长篇大论-2S”系统能够破坏地面与航天器之间的卫星通信。这一超强系统以窄波束工作,针对卫星信道的一定频率。当然,研制任何航天器都会重视其抗干扰性。“长篇大论-2S”给敌人的卫星施放瞄准阻塞干扰,完全限制其向用户发送信号的能力。在试图突破俄罗斯地面电子对抗站设置的电磁屏障时,太空卫星的能量会迅速丧失。
“长篇大论-2S”的不同版本可以用于截获不同的无线电频段。来自互联网的来源称,某些电子对抗分队专门针对在“分米波段”工作的卫星(超高频,工作频段300兆赫到3吉赫),而另一些分队针对使用“厘米波段”的卫星(超高频,从3至30吉赫)。“长篇大论-2S”中的字母“S”是“厘米”的意思。在弗拉基米尔无线电设备工厂的某些年度报告中,提到“长篇大论-2S”设备以“14吉赫以下”工作。
专家们猜想,“长篇大论-2S”能够在半径几十千米内切断任何卫星通信,破坏有抗干扰能力的卫星。例如,高通过能力的v1.5系列航天器。
伦敦国王学院的战争模拟系统,用冰冷数据揭示现代战争的残酷经济学。当控制节点存活率跌破65%阈值,31%的无人机突袭因指令延迟自发终止。俄罗斯军事专家西夫科夫的论断正在成为现实:0.3秒的通信延迟,足以让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智能装备沦为无头苍蝇。
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博弈正在催生不可控的技术扩散。暗网市场上,经黑客魔改的沙希德-136控制软件已衍生117个变种,而深圳某科技公司的FPV眼镜残骸出现在哈尔科夫废墟,预示着全球电子产业链正成为混合战争的新前线。
克里姆林宫宣称的"体系升级",在第聂伯河沿岸17处机动热源的明灭中接受考验。Sentinel-1卫星捕捉到的这些量子态存在的光点,正在书写无人机战争的新范式:每个控制节点都在存在与毁灭的叠加态中游走,直到电磁脉冲将其坍缩为真实战果。这场电子迷雾中的博弈,终将成为未来数十年军事教科书反复剖析的经典案例。
2025年4月,俄罗斯《消息报》披露俄军列装新型电子信号监测系统,这款由“洛克塔”志愿者团队开发的软件,首次实现将数百个电子侦察设备整合为统一网络,士兵仅需普通平板电脑即可掌握200公里战线内所有敌方雷达、无人机及通信枢纽动态。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俄军战场感知能力跃升,更预示着现代战争正从“火力覆盖”向“信息绞杀”加速演进。
军事专家德米特里·科尔涅夫指出,该系统的本质是构建“数字孪生战场”——每个士兵的平板都映射着实时更新的电磁地图。这种变革堪比上世纪80年代GPS的军事化应用。
新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俄军“侦察-打击-评估”闭环的关键拼图:
俄最有名的“克拉苏哈-4”,是雷达杀手,预警机克星,还能掐断卫星数据链路。
作用距离300公里,覆盖范围大,单个发射单元功率就能达到几百千瓦,多个单元一起上,功率2到18吉赫兹的频率,它都能覆盖。
天线增益大约30分贝,里头还用着超级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能根据情况自己调整干扰参数。
还有“鲍里斯格列布斯克-2”,能干扰无线电、卫星通信和导航系统,作用距离十几到三十公里,一辆MT-LB车上的设备功率大约5千瓦,9辆车一起上,那总功率妥妥的45千瓦左右,频率范围10到50兆赫兹,瞄准式干扰、扫频干扰样样精通。
跑起来每小时60公里,反应时间不到半秒,抗干扰能力强。
“摩尔曼斯克-BN”干扰短波通信,还能侦察无线电信号,作用距离最远能达到5000公里,200到500兆赫兹的信号都能干扰,每个发射机功率一百到三百千瓦,多台一起上,功率大。
它采用相控阵天线阵列,几百个阵元,信号处理能力每秒能处理几十亿次,还能远程操控、自动化管理,高科技感十足!
“水银-BM”,专门干扰无线电近炸引信的弹药,保护面积0.5平方公里,持续时间6小时,干扰频率精度正负1千赫兹,防护等级IP67,电池和外接电源都能供电,还能自己检查故障,相当可靠!
“里尔-3”能干扰手机基站和2/3/4G通信,干扰半径十几二十公里,还能自己组队飞行。
“居民”则可以干扰卫星通信和导航设备,干扰范围十几到三十公里,天线指向精度正负0.1度,调频、调幅、调相这些调制方式它全都会,还能根据目标的情况调整干扰策略。
“TK-25E”能给大中型舰船提供欺骗性干扰,同时分析多个目标的电磁特性,还能给目标分类、排个优先级。
“MP-405E”则为小排量舰船提供无线电干扰和压制,能抢先发现并分类敌方辐射源,还能自动跟踪锁定。
海上电子战设备:
“伊万·库尔斯号”用于海上侦察和监视,拥有广域态势感知能力,能侦察无线电信号,还能进行数据融合和情报分析。
空中电子战装备。
“希比内”干扰敌方雷达和制导系统,干扰功率50到200千瓦,波束宽度水平10到30度,垂直5到15度,与战机通信带宽100到1000兆比特每秒,还能实时监测和反馈。
“杠杆-AV”干扰和欺骗敌方雷达信号,作用范围几百公里,重达几吨,抗电子对抗能力相当强,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
“图-214R”用于战略侦察和电子情报收集,侦察天线增益30到40分贝,数据处理能力每秒几十亿次,航程几千公里,高空长航时飞行不在话下。
“伊尔-22PP”进行电磁压制和攻击,作战半径1000到2000公里,还能和其他作战平台协同作战。
天上的“藤蔓系统”(“莲花”“芍药”卫星)用于电子侦察和信号情报收集,定位精度达到米级,“莲花”合成孔径雷达分辨率0.5到1米,光学传感器覆盖可见光到红外波段,通信带宽几百兆比特每秒,还有星间链路通信能力。
其他电子战装备也各有千秋。
“莫斯科-1”进行无源和有源探测,目标分配算法精度正负5度,系统集成度高,还能和其他系统互联互通。
“披肩-K”干扰无线电和卫星通信,干扰信号强度10到50分贝毫瓦可调,可靠性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几千小时,还能远程控制和监测。
“田野-21”干扰卫星导航信号,保护重要地点,干扰GPS精度正负10米,发射方向控制精度正负1度,抗干扰能力强,还能和其他防护系统协同工作。
这些电子战装备在实战中可是立过功的。
“克拉苏哈-4”在多次军事行动中成功压制敌方空中预警系统,“摩尔曼斯克-BN”在远程通信干扰方面表现突出。
这些装备协同使用,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电子战防护网络,大大提升俄军的电子战作战能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4-25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

 楼主| 发表于 2025-4-27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者2007 发表于 2025-4-25 13:01
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

可转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4-28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者2007 发表于 2025-4-25 13:01
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

美精密导弹落入胡塞手中。
据美国“战区”网站周五(25日)报道,一枚GBU-53/B“风暴破坏者”滑翔炸弹(或称小直径炸弹-Ⅱ,SDBⅡ)未爆弹在也门被发现,引起美国在技术风险方面的担忧。
一枚SDBⅡ炸弹在沙漠中呈侧卧姿态的照片最近在互联网上流传,据相关消息显示,这枚炸弹是由也门东南部舍卜沃省阿斯兰地区的居民发现的。似乎是由于落点处的沙子缓冲,这枚未爆炸弹保持相对完整,弹翼呈部分展开状态,弹上铭牌信息清晰可见。目前尚不清楚该炸弹为何掉落在此,但外观上的相对完整表明可能是发生技术故障而非被拦截火力直接击落,这似乎尚属首次。
美国在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中首次将SDB-Ⅱ投入实战,比如在美国军方发布“超级大黄蜂”战机从“杜鲁门”号航母尚起飞的画面,而此次沙漠中的未爆弹证实该武器在战斗中进行实际发射。
由于SDBⅡ即将成为美国航空兵部队最重要、最广泛使用的战术打击武器之一,除美军外还将装备许多盟友,因此这枚几乎完好无损的炸弹一旦落入对手手中,会带来巨大的技术风险。
GBU-53/B炸弹由雷神公司研制,2009年首次飞行试验,计划用于F-15E、F/A-18E/F和F-35战机上。除美国空军、美国海军之外,芬兰、挪威、意大利和德国也购买该炸弹。SDBⅡ配备三模制导系统,具备红外成像、毫米波雷达和半主动激光引导模式,弹上配备数据链天线,可以通过机载数据链进行通信,在飞行过程中接受目标信息更新或者修改目标,还能利用GPS和惯性制导自主滑翔,随后打击特定坐标或者搜索目标,具备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作战能力。据美国军方宣称,它可以打击69英里(约111千米)距离上的固定目标以及45英里(约72.42千米)的移动目标。作为小直径打击弹药,其最大的特征是体积小巧,长度69英寸(约1.75米),直径小于7英寸(178毫米),重量仅204磅(约92.5千克),这种设计有利于一架飞机同时携带大量该型炸弹,从而在单一架次中打击更多目标,不过目前仅在近期执行打击胡塞武装任务的“超级大黄蜂”战机上发现过SDBⅡ的挂架
这枚炸弹目前以完好的状态落入胡塞武装手中,由于胡塞武装受到伊朗支持,而伊朗又与中国和俄罗斯存在广泛战略层面的联系,因此这枚弹药的技术可能会被一些美国的主要对手利用,特别是其三模制导系统和数据链以及导航模既可以帮助对手开发类似弹药,也可以用于研究如何对抗这类武器。此外弹上其他部分,包括电子设备、紧凑型战斗部和弹体材料都有可能具备相当大的情报价值。作为美国航空兵未来武器库,特别是F-35战机的主力装备,这种先进弹药有着各类高端功能,美国军方依靠其来打击地面装备、防空阵地和水面舰船等目标,分析价值巨大。尽管此前有许多援助乌克兰的武器也以各种不同的完好程度丢失,但都不如它功能如此强大,它将是俄罗斯和中国最希望复制并研究的杀伤性武器之一,以便学习如何更好防
正常情况下,投入新型武器所涉及的技术风险必然被军方所考虑过,毕竟不存在不会发生故障的武器,任何投入战斗的武器都有可能落入对方手中,尽管五角大楼显然并不愿看到这样一种武器几乎完好地被对手所获取。

 楼主| 发表于 2025-5-1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