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安全的宏大版图中,每一个公民的选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近期,国家安全部破获的一起重大间谍案件,犹如一记警钟,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 月 15 日,主题为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前夕,重重地敲响,警醒着全社会。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坚如磐 “十”—— 国家安全机关典型案例短视频展播》特别节目第一集《“定向应聘的海归留学生”》,将这起令人痛心疾首的案件公之于众。案件主角郝某,原本有着光明的学术前景,却因一时糊涂,沦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棋子,最终付出了惨痛代价。
郝某,曾经是一名怀揣梦想、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学子。一次,因要赴某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前往该国大使馆办理签证。这本是一次寻常的签证申请,却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使馆人员表示需对其申请进行审核,不久后,一位自称 T 的使馆官员主动致电郝某,热情邀约,称要就签证事宜当面沟通。而这个 T,实则是某国间谍情报机关派驻在使馆的工作人员。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长期以来对我国留学人员群体虎视眈眈,利用签证环节作为 “狩猎场”,寻觅有价值的目标。以签证官身份伪装出现的情报人员,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而言,极具欺骗性。T 初次与郝某见面,便详细询问其个人信息、研究内容、就业打算等,看似关心,实则在窥探情报。T 还以提供签证帮助为由,迅速拉近与郝某的距离,双方互留联系方式。此后,T 频繁以请客吃饭、赠送礼物等惯用手段,逐步加深与郝某的关系。察觉到郝某经济压力后,T 又抛出 “兼职工作” 的诱饵。
在 T 的精心安排下,郝某参加了一场所谓的 “工作面试”。凭借自己撰写的两篇论文,郝某轻松获得了不错的报酬。这看似简单的 “兼职” 经历,让郝某对 T 越发信任,殊不知自己已一步步踏入陷阱。几个月后,在郝某即将完成学业之际,T 介绍同事 L 与郝某认识。就在郝某毕业回国前,L 撕下伪装,亮明间谍身份,成功将郝某策反,双方正式建立秘密情报关系。
学成归国的郝某,按照外方要求,处心积虑应聘进入了我国中央某部直属研究所,成为重点涉密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在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多次与外国间谍人员秘密接头,将自己搜集到的情报拱手相送,换取间谍经费。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指挥下,一心想获取更多情报的郝某,又凭借手段被借调到中央某部工作,负责一项重要涉密工程。
经鉴定,郝某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的情报涉及中央某部敏感项目及内部人员情况,其中机密级国家秘密 5 项,秘密级国家秘密 2 项,《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的情报 14 项。这些情报一旦落入敌手,对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造成的损害不可估量。
最终,法律的正义之剑落下,郝某因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他的人生从云端跌入谷底,曾经的学术梦想化为泡影。这起案件不仅仅是对郝某个人的审判,更是对全社会的警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渗透手段层出不穷,留学人员、重点领域工作人员等都可能成为他们的目标。在面对诱惑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牢记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只有全民共同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才能让国家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