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走了,董明珠来了
维罗
在喧嚣的舆论场里,主角总在换,但故事从未变。
司马南下线了。他那标志性的“反美”嗓音逐渐淡出热搜,留下一个空位,等待下一位接棒者。而接过话筒的,是制造业硬姐——董明珠。
不同的人物,同样的功能:做情绪的代言人,为集体的焦虑打标签。。司马南的“反美时代”——愤怒有声,后继无解司马南的崛起并非偶然。他用十余年的时间,将“意识形态焦虑”翻译成通俗怒吼。他不是政策制定者,不是理论奠基者,而是一个极为成功的“情绪输出器”——
当中产感到全球化在侵蚀身份认同时;
当下沉市场对外资品牌产生防御性仇恨时;
司马南适时地成为了**“为我说话”的人**。
他的观点并不复杂,甚至不讲逻辑。他只负责“喊出来”,负责制造一种我在替你出气的错觉。而这种错觉,极具市场。
但问题是:喊归喊,现实依旧,情绪释放后,谁又来收场?
董明珠的“制造业舆论化”——从实体到图腾
司马南逐渐褪色之后,董明珠顶了上来。但她不是政论嘴替,而是企业家;不是写专栏,而是上年报;不是骂美国人,而是拒绝“海归派”。
这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情绪转移逻辑:
——民间的“愤怒投射”正在从意识形态转向民族资本。“爱国”不再只是对外批判,而是开始寻找“国产图腾”:格力就是国产,格力能打,那董姐就是爱国女神。
她的言行不再只是商业策略,而被赋予了某种道德使命:你够强硬,你就是“我们的人”。
但问题是:企业家的话语,真的承载得了这种情绪么?
她不是理论家,不是政客,她只是一个在市场里沉浮的资本人物。
当情绪需要她,她就是“董明珠”;
当风向一转,她也可能被下一个“董姐”取代。
情绪不会消失,只会寻找下一个嘴巴
中国的民间舆论,从来不是靠逻辑维持的。
它靠的是一个个“被情绪选中的人”暂时承担起解释世界的职责。
今天是司马南,明天是董明珠,后天也许是一个直播间的带货主播。
他们一边说着“民族大义”,一边本质上在满足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失控感:
——我们管不了现实,但总要找到一个“我们的人”来讲点硬话。
这是时代情绪的“嘴替经济”。
而所有被高举的代言人,最终也都只是一块暂时可用的“挡风布”——当风太大了,我们就拿一个人挡一下,哪怕他并不是伞。
别再换人了,问问情绪从何而来
情绪本不该找人代言,而该找制度回应。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董姐式的硬话”,而是一个可以让人理性表达、深度讨论、渐进改革的社会结构。
否则,再多的董明珠,也只不过是舞台上短暂的灯光——
照亮一阵子,最终还是要熄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