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p32的智能交互冰箱》《Mn掺杂二维材料MoS2电、光、磁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棘轮融合三角轮:构建高效轮体结构的新构想》《聚苯乙烯微粒与红细胞相互作用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社交媒体文本立场检测》……
这不是文章标题,而是中学生的科创作品名。不管你(我)看不看得懂,这些作品获奖了——拿的是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席奖!
4月24-27日,第39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在成都七中东部学校举行。
作为我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和国家白名单赛事之一,本届比赛由四川省科协、教育厅、科技厅、生态环境厅、团省委、省妇联、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共同主办,并于4月27日上午揭晓悬念:
由成都、德阳、泸州、乐山、广元、达州、绵阳、资阳、自贡、内江、遂宁选送的30个作品脱颖而出、喜获大赛主席奖,而推荐参加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5个名额,全部被成都代表队摘得!
>>>来看:中学生有哪些奇思妙想?
本届比赛面向12-17岁的在校中学生征集作品,所应用的学科,可涉及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工程学、环境科学、行为和社会科学。
作品是载体,而主办方要分“创新素养与综合素质方面”和“科技作品与研究成果方面”进行考察。光是“创新素养”,就包含“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批评思维”“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
“观察”不就是“看”这个动作吗?但是大赛对“观察能力”的要求,是“能够从不同角度或观点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不同来源资料中概括出主要观点和主题,从无关信息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和内在逻辑,通过系统分析比较、评价问题解决途径的有效性”……
交了作品还得会“说”,要求学生作为作品创新点提出、实施和验证的主要贡献者,“对研究核心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清晰准确”且“能够意识到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
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422名中学生携315项科技创新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和交流。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孩子们各种奇奇怪怪的心血之作,即便没有线下参会,线上也要“围观”起来——
(以上依次与弹性气囊、生物课立体模型、感应式头盔、可视化验电器有关)
(以上依次与测量向心力、户外熨斗、杜绝单手骑电瓶车、解决球场划线有关)
(以上为小编连看图说话都无能为力的)
经过4月24日注册和布展、4月25日封闭问辩、4月26日开放展位交流,大赛除了评出30个主席奖和5个全国决赛名额,还对参赛学生评出了80个专项奖。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科协主席杨正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崔鹏等,共同见证了孩子们的荣耀时刻。
>>>来扒:参赛者到底有多厉害?
在那么多“不明觉厉”的作品中,成都七中英才学校选送的环境科学类个人作品《新型家庭立体生态鱼菜共生系统》在现场人气很旺(可能也算家长如我稍微能多凑凑热闹的)。那么,这个作品跟提了有些年头的“鱼菜共生”相比,创新点在哪儿呢?
成都七中英才学校高一学生郑博予介绍,他历时两年设计的这个系统,增加了垂向水培管道设计,增强了系统立体美感、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考虑到传统鱼菜共生系统过滤方式单一,系统的横向管道采用了植物根系加潮汐虹吸系统的过滤方式、竖向管道采用了植物根系加物理过滤的方式,“两部分进水量可以手动调节,当植物根系不够发育时可以调节为物理过滤为主,根系发育时可以减少滤材用量、以生物过滤为主,以达到最佳的过滤效果。”
追问之下,郑博予还透露,他起意研究“鱼菜共生”,缘于爸爸喜欢养鱼、妈妈喜欢种菜,家里就那么一个阳台,“两人要因为抢地盘起争执。”在反复的尝试和实验中,他家的鱼菜共生系统现在为“3.0”版本,“1.0版本只能养鱼,2.0版本加了水泵,但植物根部一直浸泡在水中、无法呼吸,容易导致烂根”。
随着潮汐虹吸原理的引入和课余时间动手落实,郑博予用“3.0”版本种植过的蔬菜包括小白菜、生菜、莴苣、西红柿、玉米、水稻、丝瓜、南瓜、秋葵、向日葵等,都获到了很好的收成,“有效解决了多种菜、不换水的愿望,成为了家里的亮丽风景。”
虽然为备赛放弃了这学期的半期考试,对于“只”拿到专项奖,这个年仅14岁却已读高一、尤以数学和物理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的早慧少年还是感到非常开心,“一次次数据记录、一轮轮方案调整,让我体会到了探索未知的曲折与乐趣,也明白了坚持与创新在科研道路上的重要性……未来我会秉持对科技的热忱,继续钻研,期望能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坚定前行。”
(左四为郑博予)
(专项奖奖金为2000元)
现场随便抓个学生都那么牛,援引某些初中生的口头禅,其他选手“什么实力就不多说了”……
>>>来猜:种子选手如何全国突围?
主办方透露,第39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重要关联赛事,在全省各级赛事中,约有220万名科创少年和科技辅导员参加了不同层次的赛事活动。通过作品展示、封闭问辩、科普讲座等多元形式,大赛充分展现四川青少年科创实力与教育成果(获奖名单公示网址:
https://www.tfkjy.cn/#/bulletin/detail/1171260927212519858)。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为8名参赛选手颁发了“追光·我心中的科学家”——讲述科学家故事优秀奖。来自21个市(州)的参赛选手以《追光——四川百年杰出科学家的故事》为蓝本,动情讲述了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们的奋斗故事。这不仅是对科学家们的礼敬,也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种子。
统计显示,此次成都代表队共有29项作品获专项奖,16项作品荣获科协主席奖、占比超50%,并包揽了全国决赛的5个名额。预计今年暑期,朴裕圣(男,16岁,天府新区华阳中学)、杨喜然(男,15岁,武侯区西川实验学校)、王彦博(男,17岁,石室天府中学)、杜若曦(女,16岁,成都外国语学校)、谢蕤岭(女,17岁,石室天府中学),将代表四川参加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图据四川科技报、成都七中英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