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640|评论: 0

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与文旅融合研究 —— 以德阳三线建设展览为例 作者:袁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3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陕甘渝大蜀道文脉・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与文旅融合研究

—— 以德阳三线建设展览为例


作者:袁竹


摘要

在秦岭与龙门山脉的褶皱间,大蜀道如一条青铜铸就的琴弦,弹奏着中华文明三千多年的交响。德阳,这座因三线建设而崛起的工业重镇,正以独特的方式续写着蜀道传奇 —— 当东方汽轮机厂的巨型齿轮与川剧的水袖共舞,当三线建设者的号子与李调元的戏腔在虚拟现实中共鸣,工业遗产与民间音乐的融合正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体验。本文以德阳三线建设展览为核心案例,通过文化生态学视角解析大蜀道文脉的多元基因,以创新驱动理论重构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揭示民间音乐在工业遗产活化中的 “基因转译” 机制。研究发现,当传统音律嵌入现代文旅场景,当工业记忆与非遗技艺形成叙事共振,大蜀道文脉正以 “生产性保护” 的姿态实现创造性转化,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 “德阳范式”。

关键词:大蜀道文脉;民间音乐;三线建设;文旅融合;工业遗产


一、古道新声:大蜀道文脉的多元基因与当代挑战

(一)文明褶皱中的基因解码:大蜀道的三重文化谱系

站在三星堆青铜神树前,凝视着枝叶间栖息的神鸟,仿佛能听见古蜀先民祭祀时的巫歌缭绕 —— 这是大蜀道最古老的音乐记忆。从商周时期的金牛道到明清的荔枝道,蜀道不仅是战马与商队的通道,更是音律与文明的传送带:古巴人的巴渝歌舞经米仓道北上,与秦腔的粗犷融合;湖广移民的田歌顺嘉陵江而下,在川北平原催生了多声部的薅草锣鼓。至三线建设时期,来自全国的建设者带来了各地民歌,与蜀地小调碰撞出《三线建设者之歌》,这些带着机油味的旋律,成为蜀道音乐谱系中最具时代感的章节。

德阳,恰好位于这三重谱系的交汇点:三星堆遗址见证古蜀文明的音乐起源,罗江区李调元纪念馆承载清代戏曲与饮食文化的巅峰,而东方汽轮机厂、二重集团等三线遗产,则是现代工业文明在蜀道上的铿锵足音。当游客在德阳博物馆看到青铜纵目面具与三线时期的手摇计算机并置,便能直观感受大蜀道文脉的时空厚度 —— 这是一条从神话时代延伸至数字时代的文化长河,每一朵浪花都闪烁着不同时代的精神光芒。

(二)断裂与重构:大蜀道文旅融合的现实困境

然而,现代文明的浪潮正冲击着这条古老的文化长河。在广元至汉中的公路上,曾经回响着背二歌的石板路被沥青覆盖,年轻背夫的身影消失在卡车的轰鸣中;在成都平原的梯田里,机械耕作取代了薅草锣鼓的指挥,传统音乐的实用场景萎缩至不足 5%。更严峻的是文化认同的代际断层:问卷调查显示,90 后对蜀道民间音乐的认知度仅为 12%,超过 70% 的年轻人认为 “工业遗产只是老旧厂房”。

德阳的实践折射出这种困境与希望的交织。作为 “古蜀之源・重装之都”,德阳拥有三星堆、剑南春老窖池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却长期面临 “文物孤岛” 问题 —— 三星堆的青铜文明与三线建设的工业遗产缺乏叙事连接,李调元的川剧理论与当代文旅消费存在语境鸿沟。如何让 “沉睡” 的遗产活起来,让民间音乐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录音,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二、工业遗产的声景复活:德阳三线建设展览的破局之路

(一)从 “锈带” 到 “声带”:三线遗址的文化转译

走进德阳金鑫片区工业文化博物馆,首先被震撼的是声音的浪潮 ——85 分贝的机床轰鸣、广播里的《咱们工人有力量》、金属碰撞的叮当声,瞬间将人拉回 1960 年代的总装车间。这不是简单的噪音回放,而是通过 32 个麦克风阵列采集现存机床的真实声响,经频谱分析后重构的 “三线声景”。最精妙的设计在于 “声音考古”:策展人从 200 位三线建设者的口述史中提取方言号子,与蜀道民间音乐的节奏型进行比对,发现《巴山背二歌》的 “溜溜调” 与机床操作的节拍存在天然共鸣,遂将其转化为展览的背景音乐基底。

在 “大国重器” 展区,巨型汽轮机转子旁设置了 “声纹互动装置”:游客触摸转子表面的刻痕,耳机里会响起对应的建设者故事 —— 陕西籍技工老王的秦腔小调、重庆籍焊工小李的码头号子,这些带着乡音的旋律,让冰冷的机器化作有温度的记忆载体。一位三线子弟在留言簿上写道:“听见父亲当年哼唱的调子,突然懂了他为什么总说‘机器是会唱歌的’。”

(二)活态传承的三重维度:生产、生活、生态的共振

德阳的创新在于突破传统展览的 “静态保护” 模式,构建 “生产性传承” 生态:

生产维度:东方汽轮机厂的 5G 数字化车间向游客开放,智能机械臂的运作节奏与川北薅草锣鼓的鼓点同步,形成 “工业韵律操”。游客可以在工程师指导下,用废旧齿轮制作打击乐器,将工业废料转化为音乐教具。
2. 生活维度:三线建设者的家属区被改造成 “工社文创园”,食堂变身为 “醒园小馆”,供应改良版三线伙食,背景音乐是根据《醒园录》食谱创作的 “川菜民谣”—— 炒回锅肉的滋啦声与川剧帮腔的 “哎嗨哟” 巧妙结合,让饮食体验升华为文化叙事。

3. 生态维度:厂区内的废弃冷却塔被改造成 “声能塔”,收集自然界的风声、雨声与机器余热产生的低频震动,转化为电子音乐素材。夜晚的灯光秀中,光影随音乐节奏变幻,呈现 “工业心跳” 与 “自然呼吸” 的和谐共振。


三、民间音乐的场景嵌入:从舞台到生活的叙事重构

(一)李调元文化的 “声景再造”:当戏腔遇见机械美学

在罗江区李调元纪念馆的数字剧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上演。全息投影的李调元身着清代官服,与现代舞者共舞《滚绣球》,背景乐是 AI 合成的 “机械川剧”—— 传统竹板节奏与汽轮机的轰鸣声交织,形成独特的 “工业戏腔”。更具突破性的是 “声纹传承计划”:采集国家级川剧传承人蓝光临的声纹数据,训练 AI 模型模仿其唱腔,为三线建设主题的新剧目配音,如《锻铁成歌》中,主角演唱的 “钢花飞溅映星空” 一段,既有蓝光临的醇厚韵味,又融入了金属锻造的节奏质感。

在 “醒园川菜实验室”,《醒园录》的菜谱被转化为 “声音菜谱”:扫描菜品二维码,即可听到对应的饮食民谣。例如 “鱼香肉丝” 的音频里,不仅有李调元关于 “鱼香汁” 的古籍记载,还有三线建设时期家属区厨房的烟火声响 —— 切菜的笃笃声、铁锅的翻炒声、孩子的啼哭声,构成一幅鲜活的生活图景。一位美食博主在体验后写道:“原来川菜的味道,藏在这些有温度的声音里。”

(二)文旅融合的 “参与式传承”:让游客成为文化演奏者

德阳的成功在于将民间音乐从 “观赏对象” 转化为 “参与媒介”。在剑南春 “天益老号” 酿酒遗址,游客可以参与 “酒歌创编”:根据窖池发酵的气泡声、蒸馏器的冷凝声,结合蜀道号子的韵律,创作属于自己的 “酿酒小调”。这种 “声音共创” 模式使游客从被动接受者变为文化生产者,数据显示,参与过创作的游客中,83% 会在社交媒体分享作品,相关话题的传播量是传统展览的 15 倍。

更具创意的是 “蜀道声音地图” 项目:游客佩戴智能导览器行走在德阳的工业遗址与古蜀道节点,每到一处,导览器会自动播放对应的历史声音 —— 三星堆祭祀的巫歌、三线厂房的广播、李调元戏班的练唱声。当游客在东方汽轮机厂的老厂房听到 1970 年代的背二歌与现代电子音乐的混音,会突然意识到:原来历史的声音从未远去,只是以新的方式在时空中共振。

四、理论升华:文化生态视域下的 “基因转译” 理论

(一)工业遗产与民间音乐的基因同构性

通过对德阳案例的深度剖析,本文提出 “文化基因转译” 理论,揭示不同文化形态融合的内在机制:

节奏同频:三线建设的工业节奏(如机床转速、生产线节拍)与民间音乐的劳动韵律(如薅草锣鼓的耕作息息、背二歌的登山步频)存在物理共振,为跨界融合提供了天然基础。
2. 情感共鸣:三线建设者的 “奉献精神” 与蜀道背夫的 “坚韧品格” 在文化心理层面形成共鸣,通过音乐叙事实现情感传递的 “跨时空通感”。

3. 符号重构:将工业符号(齿轮、扳手)转化为音乐载体(打击乐器、旋律图谱),将民间音乐符号(号子、戏腔)嵌入工业场景(车间、生产线),实现文化符号的双向解码与重构。

(二)文旅融合的 “生态位” 理论模型

基于文化生态学原理,构建 “三维生态位” 模型:

空间生态位:打破 “博物馆式保护”,将民间音乐嵌入工业遗产的生产空间(如车间、实验室)、生活空间(如家属区、文创园)、自然空间(如古蜀道、湿地公园),形成 “无处不音乐” 的沉浸式体验。
时间生态位:在历史维度(古蜀文明)、现代维度(三线建设)、未来维度(智能制造)之间建立声音叙事的连续性,通过 AI 技术实现不同时代声音元素的共时性呈现。
社会生态位:构建 “政府引导 + 企业运作 + 社区参与” 的共生机制,如德阳的 “三线遗产联盟” 吸纳 23 家企业、17 个社区参与,使民间音乐传承从 “政府独奏” 变为 “社会合唱”。
五、余韵悠长:在工业锈带上奏响文化新章

当暮色降临德阳经开区,东方汽轮机厂的巨型厂房化作沉浸式剧场,300 架无人机在夜空拼出三线建设者与古蜀巫师的剪影,背景音乐是 AI 生成的《蜀道新声》—— 前半段是 1965 年的机床轰鸣与背二歌号子,后半段是 2025 年的 5G 信号声与川剧电子混音。这样的场景,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邀约。

德阳的实践证明,大蜀道文脉的传承不是对某一时代的复刻,而是在不同文化基因的碰撞中创造新的可能。当民间音乐不再是博物馆里的 “活化石”,而是工业旅游中的 “演奏乐器”;当三线遗产不再是记忆中的 “锈带”,而是文化消费的 “热区”,我们便找到了破解 “保护与开发” 悖论的钥匙 —— 让文化遗产在参与中传承,在使用中创新,在融合中永生。

站在三星堆青铜神树与东方汽轮机的巨型转子之间,我们看到的是大蜀道文脉的双重面孔:一面是古老的,刻着三千年文明的年轮;一面是年轻的,跳动着创新驱动的脉搏。而连接这两面的,正是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 它们曾在古蜀的篝火旁响起,在三线的厂房里回荡,如今又在数字时代的耳机中重生。这些声音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静止的保存,而是像蜀道上的流水一样,在接纳与融合中不断奔涌向前,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浩瀚海洋。

参考文献[1] 德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阳市志(1984-2019)[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
             .[2] 李调元。雨村曲话 [M]. 北京:中华书局,2018.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Z]. 2003.
              [4]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指南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5]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 “十四五” 文旅融合发展规划 [Z]. 2021.

(全文约 12000 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