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增长至目前的10倍,产业链规模将突破2.5万亿美元。四川省于2025年5月12日印发《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打造“成德眉资都市圈”绿色氢路,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氢能应用场景。目前,成都、德阳两地已形成“制—储—运—加—用”完整氢能产业链,并由省同城化办牵头细化产业图谱,计划联合编制氢能产业发展图谱、路径图、布局图、链主企业图四张图谱,以及领军人才、产业基金、关键平台、重点配套企业四张清单,构建“链主企业+配套企业+投资基金+人才”资源库。 未来,成德眉资四市将协同推进氢能示范场景落地:依托先进制造业和综合交通网络,在公交、城际货运、冷链物流、机场专线、渣土转运、矿山及钢铁等领域扩大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联合开展"成都都市圈造"氢能源市域列车试点,探索氢能无人机示范应用,通过场景转化订单驱动产业集聚发展。 在成德眉资都市圈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中,中海信(成都)新质产业城与中海信(德阳)新质产业城凭借区位与功能互补优势,正成为氢能全链条发展的关键载体。作为成都都市圈的核心创新引擎,中海信(成都)新质产业城依托地铁27号线“鲤鱼湾站”上盖的交通便利性,高效链接城市创新资源,其聚焦的研发转化功能为氢能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理想平台——从燃料电池材料研发到氢能无人机系统集成,园区内“标准+定制”的灵活空间与国家级孵化器服务,加速了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过渡。而位于德阳经开区的中海信(德阳)新质产业城,邻近建设中的S11市域快线“五洲广场站”,不仅无缝对接成都的研发资源,更依托德阳“全省最完整氢能中试验证基地”的产业基础,承接规模化生产任务。这种“成都研发—德阳生产”的协同模式,恰好呼应了四川省“建圈强链”的氢能产业图谱。成都发挥人才与科研优势攻克“卡脖子”技术,德阳则凭借链主企业的制造能力,将氢能重卡、储氢设备等产品批量落地,并通过S11线构建的“1小时产业圈”实现技术流、物资流的高效循环。两地产业园区的联动,不仅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氢能产业化路径,更以交通网络为纽带,推动成德两地形成研发设计、核心制造、场景应用深度融合的氢能生态闭环,为“绿色氢路”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全链条发展样本。 #中海信 #成都新质产业城 #低空经济 #航空航天 #卫星互联网 #军民融合 #成都 #成都金牛区 #地铁上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