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俗称川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之说,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光彩照人的艺术明珠。如何让川剧传统艺术在当代不断发扬光大,让传统经典薪火相传人才辈出?2023年5月央视戏曲频道《角儿来了》栏目连续两期重磅推出刘芸专场,让我们在川剧表演艺术家刘芸的这两场公开课中去找寻答案吧。
一 形式新颖独特 内容精彩纷呈
《角儿来了》是国内首档大型融媒体互动戏曲节目,节目模式新颖、互动性强,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深受戏迷喜爱。一段透射出成都烟火气的开场秀《成都锦里》拉开了刘芸专场的序幕,让人们浸润在孕育川剧艺术的浓厚巴蜀文化之中。优秀青年演员文冬、王裕仁、杨茗可等带来的翎子功、褶子功和变脸的川剧绝活串烧让观众大饱眼福,刘芸众弟子陈亚萍、马丽、杨丽、马依娜等现场展示其川剧表演的卧鱼、卧云、飞坐莲上桌等九种技巧,更让观众惊叹不已。川剧名家、刘芸高徒马丽现场彩唱的《出北塞》和刘芸老师带来的《刁窗》《北邙山》精彩选段赢得观众热烈掌声。
在下期的节目中,小小传承人登台展示川剧阳派艺术天地日月夜指法。后辈弟子齐聚舞台,滇剧梅花奖得主陈亚萍和花灯戏王子赵文杰分别带来《京娘》《探干妹》选段。川剧名家马丽动情讲述恩师用跳水皇后高敏的故事鼓舞自己,川剧新秀姚思雨温情回忆十多岁跟刘芸老师学习折子戏时的难忘情景,恩师的温柔与宽容至今记忆犹新,随后姚思雨还为大家带来《打饼》选段,手眼身法步的完美运用充分展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底,优秀青年妆造师马依娜为姚思雨化妆造型。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院长和书记也登上舞台共叙刘芸当年担任院长期间敢为人先,带领剧院走出困境的佳话,最后刘芸老师和剧院领导、全体演员共同唱响川剧戏歌《梅花绝句》为本期节目画上完美句号。
二 艺术世家 蜀韵飘香梅开二度
刘芸,1948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级演员、首位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川剧院院长等职。先后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诸多殊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芸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刘泉老先生是著名的川剧琴师和曲作家。从小耳濡目染的她受父辈影响酷爱川剧,儿时便经常和小伙伴们溜进锦江剧场看戏,甚至中途清场时躲进剧院阶梯的缝隙里,以便继续看下场演出。那时众多前辈名家阳友鹤、竞华、陈书舫、周企何等老艺术家们精彩的演出,给刘芸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从11岁开始刘芸便坚定地走上川剧艺术的从艺之路,天赋异禀的她毛遂自荐地被选入云南省川剧团,跟随川剧阳派艺术传人、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胡琦老师学戏,三个月后便汇报首演川剧名段《别洞观景》。后来刘芸又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老师学习武旦,1963年毕业于云南省戏剧学校。80年代川剧艺术大师阳友鹤老先生亲自登门授艺更是让刘芸受宠若惊感动不已。 刘芸刻苦学习文武旦,在继承川剧传统艺术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力求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川剧艺术六十余年的舞台时光中,刘芸成功塑造了大量优秀的舞台艺术形象,代表剧目有《王熙凤与尤二姐》《红梅赠君家》《杨门女将》《田姐与庄周》《刘氏四娘》《刁窗》《别洞观景》《诰命探窑》《春花走雪》《霸王别姬》《活捉王魁》等。
三 四个关键词讲述温情故事
在《角儿来了》栏目刘芸专场中有个特别有趣的环节,主持人让小小传承人和众弟子用四个关键词来形容自己心中的刘芸老师,这四个关键词分别是“精致”“执著”“治愈”和“迷糊”。大家纷纷围绕这四个关键词来讲述自己与刘芸老师相处中的点滴故事,折射出艺术家优秀的人品和戏品。
刘芸不仅是一位演技高超、出类拔萃的卓越艺术家,而且在生活中也喜爱词曲书画,她的戏曲工作室和家中的布局都非常注重精致,书画作品和戏服头帽等的陈列都错落有致。同时在出行装扮上也非常讲究,穿着搭配力求精致,充分展现出一代艺术大家的生活美学。
说到“执著”这个词可以说贯穿刘芸几十年的川剧艺术生涯。特别是川剧艺术中的跷功,因为难度极大近乎残忍故而在50年代曾经一度中断,刘芸为了成功塑造目连戏中的刘氏四娘,展示川剧艺术传统技艺之美,不顾父母亲友的反对坚持训练跷功,为追求极致艺术,甚至将跷鞋融入日常生活中去磨合适应。为生动刻化刘氏四娘内心焦躁矛盾的心理,刘芸挑战自我去完成在椅背上踩跷,做金鸡独立后又飞身而下的高难度动作,当年晚报记者采访时惊讶发现她已经血浸鞋袜,刘芸却只顾谈戏浑然不知。她也时常教导弟子陈亚萍,川剧演员要在惊中求美,不受罪不可能美,要用自己的苦换来观众的甜。从刘芸身上这股傻劲疯劲,深刻感受到她这份用执著和热爱坚守川剧艺术的宝贵精神,真可谓耕耘不辍步履不停。
“治愈”这个关键词用来形容刘芸初看有点费解,但是通过花灯王子赵文杰的一段生动讲述后又立即让人顿悟。原来赵文杰在戏曲表演艺术上遭遇瓶颈经历人生低谷时,刘芸的谆谆教诲如同一剂治愈的良药温暖了他的心田,赵文杰因此称刘芸是戏医天使。
同时从川剧新秀姚思雨儿时跟刘芸老师学戏的温情回忆中也能体会到这个词,由于自己年幼贪玩完不成课程,刘芸老师不仅没有发脾气反而更加温柔耐心地教导,治愈了姚思雨原本学戏贪玩还不了课的恐惧心理。刘芸老师还在现场对姚思雨讲述当年在川校(原四川省川剧学校,现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到她全折的劈棺即田姐与庄周,坐在台下的川校老师纷纷夸赞姚思雨,说都有点像角儿了呢,刘芸老师特别提到姚思雨最后的转身倒地做得非常漂亮,希望她今后继续努力。刘芸对弟子用慈母般的仁爱悉心指教不辞辛劳,终成心怀众人的治愈系“戏医”。
最后“迷糊”这个词更让观众大为不解,但是通过小小传承人讲述的感人故事,原来艺术家也有“反差萌”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刘芸执著痴迷于川剧艺术,把汤圆饺子煮成一锅粥是常有的事。同时在当年学戏三个月后的汇报演出中也特别“迷糊”,忘却自己由于风湿导致心脏瓣膜出现的毛病坚持带病上场,后来在长期的刻苦训练中病痛竟然也没有那么严重了。退休后在做心脏瓣膜手术时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手术失败就当自己给别人让个位置,如果手术成功就是老天要让我继续唱川剧,刘芸这种高度乐观豁达的态度,展现出一位卓越艺术家对生死的无畏和对艺术的挚爱。
四 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戏润童心硕果累累
刘芸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川剧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擅长策划、导演和管理,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艺术管理者。在担任成都市川剧院院长期间正是剧院演员青黄不接人才缺乏的困难时期,同时体制改革也让剧院内外矛盾重重。刘芸无惧无畏敢为人先,多方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同时自己带头坚持每周末在悦来茶园进行日常演出,不断出人出戏出精品带领剧院走出困境,悦来茶园坚持周末演出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深受戏迷好评。
刘芸在六十余年的舞台时光中,集众家之所长,在传承与探索中硕果累累,在对中青年演员的传帮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跨剧种传授滇剧梅花奖得主陈亚萍和悉心指点花灯王子赵文杰,充分展现出刘芸大爱无疆和高风亮节的可贵品质。高徒川剧名家马丽拜师学艺三十余载成就斐然,其艺术风格喜辣活泼、激情奔放,极具川剧彩旦表演特色,曾在全国戏曲展演中先后荣获“最佳表演奖”“文化部文华奖”等殊荣,深受戏迷喜爱。
同时马丽又将《别洞观景》《劈棺惊梦》等优秀传统剧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川剧新秀姚思雨。姚思雨是一位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旦角演员,扮相靓丽、嗓音清亮、唱腔优美,表演功底深厚扎实,多次获奖赢得多方肯定与好评,深受广大戏迷喜爱。刘芸老师另一爱徒、优秀青年演员杨丽的表演也特别富有激情和爆发力,刚刚成功举办“丽韵霓裳”个人专场演出。
刘芸深知川剧艺术的薪火相传不仅需要培养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而且更需要培养一代代年轻的观众。因此刘芸将川剧进校园活动作为培养下一代观众的重要途径,退休多年仍不遗余力倾注大量心血,为孩子们科普川剧知识,创编川剧广播体操,传授川剧基本技艺,川剧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硕果累累,彭州天府路小学和隆丰小学的同学们还获得了中国戏剧小梅花奖。
刘芸七十五岁仍奔波在传承川剧第一线,从对小小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到对跨剧种名角的谆谆教诲,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展川剧美韵,继薪火相传,“川流不息”之下是刘芸用心坚守的传承之力。
作者简介
韦刚,1978年9月出生,男,汉族,绵阳市游仙区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现任中共绵阳市汽车维修美容装饰协会党支部副书记。爱好写作、戏曲、曲艺等,戏剧评论作品先后在“绵州艺文志”、“成都青年剧评团”“中国川剧论坛川剧网”“川观新闻”“评论四川”“四川剧目”“四川艺术创作网”“四川日报·天府周末”“中国新闻网·天府论艺”等国家、省市级媒体平台和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主编的《川剧观澜》(川剧新创剧目评论选编)发表,曾荣获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川剧论坛“2023年度优秀网友”荣誉称号,作品《我的川剧情结》荣获川剧论坛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