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湖南、江西部分区域存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工业固废非法堆存、倾倒、填埋等问题,其中还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被违法侵占,状况堪忧。
在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黑家湾社区一块永久基本农田被建筑垃圾覆盖,2024年11月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承诺整改,却仅简单覆土,垃圾未清运,农田持续撂荒。这种“表面整改”在雨湖区其他村镇也普遍存在。在潭州大道岔路尽头,大量垃圾堆场未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措施,部分垃圾滑入附近水塘,污染水体。沿北二环及潭州大道南侧,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形成连绵“垃圾山”。雨湖区和平街道一家因违规于2025年2月被关停的垃圾处理企业,仍于4月底前公开承接业务,存监管漏洞。
在江西萍乡市湘东区,部分群众反映,自2021年起,杨家田地块违规设置弃土场,形成一座十余米高、占地数百亩的“渣山”;岩下里地块违规占地52.6亩,露天堆存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56万吨。虽主管部门曾前往现场调研问题整改工作,但时隔近一年,“渣山”不仅没消失,还在不断“生长”。
分析认为,问题根源在于监管执行不力和制度落实不到位。湘潭市“三联单”制度和《湖南省城市管理实施细则》未能有效执行,部分企业违规操作,主管部门监管缺位。萍乡市对工业固废审批和监管不足,合法垃圾处理能力有限,仅回收可利用垃圾,变相推高违规倾倒现象。相关问题反映出监管和制度执行的短板,亟须通过严格执法、体系完善和社会监督加以解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还提到,部分地方之所以采用覆土遮盖等“表面文章”,是在规避卫星遥感、审计检查等外部监督。本质上是环保责任未压实、执法权责边界不清晰的体现。要有效治理此类问题,必须推动制度穿透基层,明确部门监管职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实现“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