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邛州记》译文及注释
《修复邛州记》原文(明・尹淳)
邛取邛崃山名,治尚矣。其地北去锦官,南通雅安,垂二百里许。东南距嘉阳四百二十里馀,水路倍之,西抵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并,乌思藏要荒,岷山大峨公其贡秀,绵亘起伏,盘薄万状,白鹤铜官拥峙,斜牙水环流,民勤稼穑,去奢崇俭,风土人性,敏慧尚文,观诸胡安之聚徒教授,常安民父子,进士有足徵矣。
噫。同此山川、风景文物,秦迄宋元,为郡为县为州,建置不一,凡在得人以任治教,则政迹风化诚超轶前古,垂休罔极,乌有先后之间哉,如柳俭柏贞节之为,刺史伤继勋、赵雍之为知郡,文同、刘环皆为通判,燕肃、张及皆为县令,或彝民悦服,人称其廉,或御寇平乱,兴学荐士,与夫省追扰,谨水利,具载志籍,昭然可考,惟皇明奄有四海,揭日月于中天,辟乾坤于再造。
洪武九年,改邛州为县,编户一十里,隶嘉定州,此阴阖阳辟之机,民物更新之始也。越二年,首得知县门,仲昌练达政体,善于抚字。会天龙,宝叛党剽掠乡村,仲昌率民立栅御之,民赖以全。百馀年来,列圣相承,重熙累洽,仁渐义摩,休养生息,土地浸广,生齿益繁,藩臬重臣。弘化弼治都宪大臣池阳孙公实抚临之,成化庚子,知县员缺廉知泸州判官高邮、姚君佐郡九载,绰有成绩,荐知邛县,升任以来,询民隐,审利弊,而兴革之,理争讼、辨曲直,而公断之,锄强禁暴,恤老赒贫。政务之馀,鸠工、集材更休节力,饬公馆,洁神祠,修桥梁,改学路,丽谯前门,南山冲射,爰分掖道,襟带萦回,至后交会而入,外则左右辐辏,南街而徙建,谯门于直北数十武遗址,蔽以重屋,先时县之厅堂台址,卑隘弗称,以次增土叠石,抡才肯构,高闿爽朗,民具耸观。凡改创前后厅堂、幕厅六房,仪门廊庑,总木石、砖瓦、钉灰、丹艧,色色皆官措,用工喜僝功,民无烦扰,旧有土城,历久倾圮。辛丑冬乃验上下人户,分工计料救筑。两月,百堵皆作,长以丈计,一千七百有奇。高以尺计,寻半下,厚如寻,上杀之坚木,联架蜈蚣,编竹周盖,鳞瓦城辟瓮门,四下圜以石,上覆以楼,铁裹重门枨闑,以时启闭,森列矛盾器具,以待暴客。谯门中楼别置钟鼓铜官,以严更漏,隍池隙地杂莳菱藕蔬果,以备公需,岿然改观,规模弘达,伟哉,一都会巡抚暨方伯宪长,处置建昌,边务临观,胜概嘉赏,久之既而博访舆论。民情皆言邛隶嘉州,水陆隔远,供赋徵徭役,亿姓往返,簿书期会,多致稽迟。考之图志旧为州郡,田粮户口赢馀,与蒲江大邑密迩,藩司宜听,约束上闻,特赐俞允改升邛州分属,蒲江大邑二县直隶布政司管辖。此变则通,通则久之道也。繄惟巡抚首举,姚君来知县事,勉修职业,继采众论,奏复州治,拟升试。知州事可谓明于知人,为国为民之心尽矣。而姚益殚厥心,克勤庶务,夙夜罔懈,略无计功,出位之思诚猷,为有守不负所举,能追配前之守令者哉。兹转郡,盖历试其设施而大用之尔,良二千石岂于君靳耶。淮安许君,鹏领礼部新印,来知州事,判官阮子赐、吏目王晖佐理之,学正黎芳亦领印、记掌教育才,皆慎选也。前典史牛耕令治属驿丞纪春,持教谕邓迒所述政绩请予为记。予喜相继得人而庆邛人蒙其休泽,将来科第企美前修,而增山川之光也。书以贻之,俾刻石以俟来者。
白话翻译
邛州因邛崃山而得名,建治历史悠久。此地北距成都(锦官),南通雅安,相距约二百里。东南距嘉阳(今乐山)四百二十余里,水路则两倍于此。西抵天全、六番招讨使司,连接乌思藏等边陲要地。岷山、大峨山在此汇聚灵秀,山势绵亘起伏,磅礴万千。白鹤山、铜官山对峙如屏,斜牙水环绕流淌。百姓勤劳耕作,摒弃奢华,崇尚俭朴,风气敏慧尚文 —— 从胡安聚众讲学,常安民父子考中进士,即可印证。
哎!同样的山川风物,自秦至宋元,邛州或为郡、或为县、或为州,建置多变。但凡有贤能之人治理教化,其政绩与风气确实超越前代,福泽无穷,又何必计较先后呢?如柳俭、柏贞节担任刺史,伤继勋、赵雍担任知州,文同、刘环担任通判,燕肃、张及担任县令,他们或让百姓心悦诚服,以清廉著称;或抵御贼寇、平定战乱,兴办学校、举荐人才;或减免赋税、治理水利,均载于志书,清晰可考。
至明朝统一天下,如日月中天,乾坤再造。洪武九年(1376 年),改邛州为县,编户十里,隶属嘉定州,此为阴阳更迭、民生更新之始。两年后,首任知县门仲昌通达政务,善于安抚百姓。恰逢天龙、宝反叛势力劫掠乡村,仲昌率民众筑栅防御,百姓得以保全。百余年来,历代皇帝承继大统,天下繁荣和谐,仁德教化深入人心,百姓休养生息,土地渐广,人口日增。藩司、臬司重臣弘扬德政,都宪大臣池阳孙公巡抚此地。
成化庚子年(成化十六年,1480 年),邛县知县空缺,经考察得知泸州判官高邮人姚君佐在郡任职九年,政绩卓越,遂举荐其为邛县知县。姚君到任后,访察民生疾苦,审度利弊,兴利除弊;审理讼案,明辨曲直,公正裁决;铲除豪强,禁绝暴虐,抚恤老弱,赈济贫民。政务之余,他召集工匠、筹措材料,利用农闲时节,整饬公馆,洁净神庙,修建桥梁,拓宽学路。此前,县衙前门正对南山,风水相冲,于是分设侧道,使其如衣襟环绕,迂回而入,外侧则左右道路汇聚于南街。又将谯门(城门楼)迁建于正北数十步外的遗址,以重楼遮蔽。此前县衙厅堂台基低矮狭小,于是依次堆土叠石,选用良材构筑,使之高大开阔,百姓见状无不赞叹。此次改建前后厅堂、幕厅六房、仪门廊庑,所需木石、砖瓦、钉灰、油漆等材料,均由官府筹措,用工高效,百姓毫无烦扰。
旧有土城历经岁月倾颓,辛丑年(成化十七年,1481 年)冬,官府按户征调劳力,分工备料,修筑城池。两个月间,城墙林立,全长一千七百多丈,高约七尺半(“寻” 为八尺),底部厚八尺,顶部渐窄。以坚木搭建框架如蜈蚣状,编竹覆盖,上覆鱼鳞瓦。城门设瓮城,四周砌石,上建城楼,铁门裹以铁皮,设置门闩,按时启闭,城内陈列兵器,以防外敌。谯门中楼另置钟鼓、铜壶滴漏,以严守更漏。护城河空地杂植菱藕蔬果,以备公用。城池焕然一新,规模宏大,俨然一方都会。巡抚及布政使等长官处置建昌边务时,亲临视察,赞赏不已。
随后广询民意,百姓皆称邛县隶属嘉州,水陆遥远,赋税徭役征调时,百姓往返奔波,公文处理常延误。考之志书,邛州旧为州郡,田粮户口丰足,与蒲江、大邑邻近,应归藩司直接管辖。上奏后,朝廷特批允准,升邛县为州,分辖蒲江、大邑二县,直隶布政司。此乃变则通、通则久之道。多亏巡抚首先举荐姚君任知县,他勤勉职守,又采纳众议,奏请恢复州治,堪称知人善任,尽显为国为民之心。而姚君更是竭尽心力,勤于政务,日夜不懈,从不计较功名,忠诚守职,不负举荐,足以媲美前代贤明守令。如今他升任别郡,正是朝廷考验其能力后委以重任,如此良吏,岂会被吝惜提拔?
淮安许鹏奉礼部之命,携新印来任邛州知州,判官阮子赐、吏目王晖辅佐治理,学正黎芳掌管教育,均为精心选拔。前典史牛耕、驿丞纪春,持教谕邓迒所撰政绩材料,请我作记。我欣喜邛州后继有人,庆贺百姓蒙受恩泽,期望未来科举人才媲美先贤,为山川增光。故书此文,刻石铭记,以待后人。
注释
尹淳:
明代文人,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撰写此文。从文中 “前典史牛耕令治属驿丞纪春,持教谕邓迒所述政绩请予为记” 可知,尹淳可能为当时地方文人或官员,受委托撰写碑记。
文中未提及尹淳具体官职,推测其可能为邛州乡绅、学者,或与地方官府有交集的士人。
地理与建置:
邛崃山:今四川邛崃市境内,邛州因山得名。
锦官:代指成都,因三国蜀汉置锦官城而得名。
嘉阳:今四川乐山市,明清属嘉定州。
天全、六番招讨使司:明代川西羁縻政区,辖今四川天全、宝兴等地,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乌思藏:明代对西藏的称呼,“要荒” 指偏远边疆。
洪武九年:1376 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
成化庚子:成化十六年,1480 年,明宪宗年号。
辛丑冬:成化十七年(1481 年)冬,干支纪年。
官职与制度:
知州 / 知县:明代州的长官为知州(从五品),县的长官为知县(正七品)。
通判:明代为知州佐官,分掌粮运、水利等,正六品。
判官:州府佐官,协助知州处理政务,从七品。
吏目:州府低级官员,掌文书、杂物,从九品。
学正:州府学官,掌教育生员,正九品。
藩司 / 布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明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掌民政、财政。
都宪大臣:即都察院官员,负责监察、弹劾,此处指巡抚(地方最高长官)。
历史人物:
柳俭、柏贞节:唐代官员,以清廉著称,曾治理邛州。
文同:北宋画家、诗人,曾知邛州,善画竹,与苏轼为表亲。
燕肃:北宋科学家、画家,曾任邛州知州,以清廉勤政闻名。
姚君佐:明代高邮人,由泸州判官升任邛县知县,主持修城、升州等事务,文中核心人物。
文化与风俗:
胡安:宋代邛州学者,聚徒讲学,事迹载于地方志。
常安民父子:宋代邛州人,常安民与其子常同均考中进士,以忠义著称。
衣犊鼻而解裘:用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典故,代指邛州历史文化底蕴。
补充说明
文本价值:此文详细记录了明代邛州从县升州的过程、地方官员的治理措施(如修城、整饬公署、发展教育等),是研究明代西南边疆政区沿革、地方治理的重要史料。
尹淳的立场:作为碑文撰写者,尹淳通过此文表彰姚君佐等官员的政绩,强调 “得人而治” 的理念,同时反映了明代士大夫对地方建设的关注及 “以文载道” 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