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奎作品:静赏·花影
.
奔腾江河,我是大地的孩子,带着古远的赤忱,来跪拜你的神韵。
.
寻你蜿蜒几千里,水灵动,一路坎坷扬激文。千岭夹道观两岸,浪花飞诗流沙沉。
.
风狂惊涛高,冰封潜流深,急流涌,礁石耸,涛碎歌不尽。浪漫多少英雄事,悲词断曲乐之魂。
.
白鸥鸟掠过水面,瞬间永恒,原是飞逝的一吻。细风叠浪向苍穹,曾经山横峡谷深。
.
烟雨无声,往事如沄,东去波澜说给飞雪风尘。浩荡之水向往大海,静流等知音,望见月和云。
——选自李玉奎著诗剧《杏花女》序歌
.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悲欢已走远。唱给坎坷的路,夜行人,步履艰难。
序幕:
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妈妈将雕有星星的一枚玉坠,放在她梦的翅膀。泪滴走了,留下一路凄凉。
.
一只蝴蝶:
爸爸,睡吧
房后的那棵蒲公英
又开啦。
妈妈嘱咐过
这花儿命苦
常去看看它。
.
一只蝴蝶来到它身旁
飞来飞去
末了还是飞走啦。
伏在积雪的绿叶
招人喜欢的黄花
没能留住它。
.
爸爸,我先睡啦
说不定在梦里
妈妈会给我买一枚
那只蝴蝶一样的发卡。
.
浅黄色的翅膀
镶着美丽的兰花。
带着我飞呀,飞呀
飞到妈妈能看见的地方
轻轻落下。
.
诗签
枯叶在残雪上奔跑,寻找着春天,春光又绿冬色树冠。长青松柏,你好啊,请翻开年轮,读读我欢乐的童年。
.
台词
杏花女丈夫,一方首富。被世风树为,道德宫顶的标杆。一面标杆上的旗帜,在众多仰望者眼里飘扬。
.
丈夫:“你的眼睛里除了我,并没有自己,我是那面插在宫顶,飘扬的旗帜。”
杏花女:“我的眼里,那面插在宫顶的旗帜,是一片光裸枝干上的树叶。”
.
丈夫:
孩子不能带走,贫穷没有能力,指引她的航程。
杏花女:
良母,枯萎在果实上的花朵。
.
雨夜
路灯多姿,人稀车拥,
都市雨夜,镶满明灯。
看不见星星,星星睡了,
云彩遮住了美丽的梦。
.
回家的路,举步难行,
伞徘徊,伴有打伞的雨声。
雨中,路旁银杏树,
守着,一个淋湿的身影。
.
一无所有的影子,
她没有家,只有女儿的梦。
那梦,一如被云遮住的星星,
闪烁在孩子睡熟的眼睛。
.
路灯下,高高的灯杆,缩短的身影,
长长雨丝,网住了窗帘明灯。
雨水淋湿院里青枫,
洗不去的年轮,里面有她的笑容。
.
台词
涓涓小溪,不停歇的河水。它们想通过河道,汇入大海。银杏和杏花女,来自大山,她们的起点,是绕过山脚的河湾。
光秃的山顶,有升起、降落的太阳。她们的父辈,除了贫穷,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
.
飘零
一阵风,
她感觉到,有杏花落在头顶。
顺脸颊滑过,
再次滴落的花瓣,随风飘零。
.
道路旁,
春色染绿的银杏树活力鲜亮。
树下行人,满面春光,
没有人看见,她眼里的忧伤。
.
丈夫:
追溯贫困时光,一如鲜活绿色,又回到春天的土地。久别重逢馨德,不由得,想去拥抱,那段清廉岁月的平静。
杏花女
我的时间,已快乐到达一生的终点。所有的悲欢都是纪念。没有遗憾,没有如愿。一如蓝天,博大而简单。
.
台词
多年后,在数学领域,杏花女的女儿‘蔚蓝’取得了巨大成就,蔚蓝在数学专著的扉页,用铅笔写道:“母亲的经历是巨大的财富,它不仅属于我,也属于所有行走在坎坷道路上的女性。”
.
剧签
每一朵云,风姿不一样,一团水雾,带着说不清的故事飘远。海面有过它们的倒影,那是留给不谢浪花的纪念。
——选自李玉奎著文本诗剧《杏花女》
.
作品介绍:
.....
4.现代诗剧的发展:
-中国现代诗剧始于胡适于1917创作的《人力车夫》,它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剧作品。
-随后,郭沫若的《棠棣之花》和朱培均的《最后的一夜》等作品,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现代诗剧的创作。
5.实例分析:
-以李玉奎的《杏花女》为例,这部作品通过诗剧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虚构的正能量社会女性形象,她的生活阅历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杏花女》中的台词全部采用诗的句式,情感浓烈,节奏鲜明,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诗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以其诗意的对白、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而广受欢迎。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摘自·词语大全·诗剧词条。
.
作者简介:
李玉奎(网名:wang611389),男,内蒙古丰镇人,长期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学生高考数学成绩显著。06年以来创作的文学作品,依次被新华、人民、搜狐、新浪、红网等网站推荐,加精且置顶。作品迅速传播,被一个广大群体欣然接受。2013年由世界感恩教育之父张鸿超筹划并担任总编,诗集《我用痴情听红叶》,在海外出版发行。2015年,线装书局出版《杏花女》。2019年应邀出席《第五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诗剧《杏花女》获成果银奖,聘为由贺敬之等担任顾问的文化机构高级研究员。部分章节,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化机构,颁发的特等奖,2024年,获特等金奖,并入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赤子情——中国行业精英荟萃》、《新时代实干者风采》,授予新中国75周年先锋文艺家,并收录《中国高层次人才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