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职普分流政策,引发了不少家长的疑虑与争议。笔者认为,这一政策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过早地让部分学生放弃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即便完成大学学业,其知识体系仍存在明显缺陷,难以称得上是全面发展的知识分子。这种教育导向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其次,关于职普分流政策本身,强制推行50%的分流比例,将大量学生过早推向职业教育轨道,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在职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往往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专业课”。然而,这些专业课的内容在进入职业院校后往往会重复学习,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中专(职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最终导致大量劳动力集中在低端制造和服务行业。
从教育资源配置来看,我国完全有能力普及高中阶段的基础通识教育。许多家长也愿意承担高中学费,毕竟相较于民办大学,其费用更为亲民。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家对来华留学生给予了大量补贴,部分留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甚至不及国内高中生,这种资源分配的失衡也引发了公众的质疑。
以四川省为例,本科录取率仅约35%,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最终将进入大专院校学习。既然如此,强制实施50%的职普分流政策就显得尤为不合理。许多家长更希望孩子能够在普通高中接受完整的基础学科教育,再进入大专院校深造,而不是过早地被分流到职业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现行的职普分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行调整与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