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79|评论: 3

[百家争鸣] 我看梅花奖:评奖机制失衡背后的艺术失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5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梅花奖:评奖机制失衡背后的艺术失格

中国评剧网   王  森 2025年05月21日 22:00北京


转发评剧内容就是评剧正能量

640
640

中国评剧院《五女拜寿》剧照

中国戏剧梅花奖,作为中国戏剧界的最高表演奖项,本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是激励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然而,近年来,这一奖项的评选结果却屡屡引发争议。尤其是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后,评剧——这一号称中国第二大剧种的戏曲形式——再次全军覆没,引发行业内外一片哗然。这不仅暴露了评剧团体自身的困境,更折射出梅花奖评奖机制中根深蒂固的缺陷与不公。当评奖沦为少数人的利益游戏,当艺术标准被权力与偏见裹挟,所谓的“权威”奖项便成了戕害戏曲生态的利刃。

640 此图来自网络

一、评剧的沉默:第二大剧种的集体失语

评剧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以通俗易懂的唱词、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扎根北方民间,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受众最广的剧种之一。据《中国戏曲志》统计,评剧现存传统剧目超过500部,专业院团数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京剧。然而,这一承载着数亿观众文化记忆的剧种,却在梅花奖的舞台上陷入长达十年的“获奖荒”。自2013年至今,评剧演员无一人摘得梅花奖,甚至入围终评的候选人也寥寥无几。这种集体失语的背后,究竟是评剧艺术的式微,还是评奖机制的刻意排斥?
答案显然更倾向于后者。以第32届梅花奖为例,15位获奖者中,京剧演员占据3席,秦腔2席,其余奖项则分散于昆曲、湘剧、柳子戏等地方剧种。看似“百花齐放”的表象下,却暗藏剧种权重的不平衡:京剧作为“国粹”长期占据梅花奖获奖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评剧作为第二大剧种,却在评选中被彻底边缘化。更值得玩味的是,即便是地方剧种获奖,也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或具有政治文化象征意义的剧种(如昆曲)。这种以剧种“地位”而非艺术水准为核心的评选逻辑,本质上是将戏曲艺术的多样性简化为权力与资源的排序游戏。

二、规则之殇:程序正义下的实质不公

梅花奖的评选流程看似严密规范:从初评到终评,从专家评审到监审委员会监督,每一步都宣称“严格依照《中国戏剧奖章程》”。然而,正是这些冠冕堂皇的规则,成为系统性不公的遮羞布。
首先,评委构成的地域与剧种垄断直接导致评选标准偏狭。根据公开资料,梅花奖评委多由国家级院团负责人、戏曲院校教授及少数资深演员组成,其中京剧、昆曲领域的专家占比超过60%。这种“精英化”的评委结构,使得评奖标准天然倾向于程式严谨、文辞典雅的“大剧种”,而评剧等民间性较强的剧种则因“艺术高度不足”被排斥在外。一位匿名评委曾透露:“评剧的市井气息太重,缺乏‘高级感’,很难在专家投票中突围。”当评委群体陷入艺术趣味的同质化,所谓的“专业评审”便成了对多元审美的暴力规训。
其次,评奖规则中的隐形门槛加剧了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梅花表演奖评奖细则》规定,参评演员需由省级戏剧家协会推荐,且须提供“代表剧目”的完整舞台录像。这一要求看似公平,实则对基层院团构成致命打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评剧院团既无力承担高清录像制作成本,也难获省级剧协的推荐名额。反观京昆院团,凭借财政拨款与政策倾斜,早已形成从创作到申报的“产业链”。规则设计上的“技术中立”,实则为既得利益者筑起了护城河。
更荒诞的是,“平衡原则”异化为权力博弈的工具。为体现“地域均衡”,评奖委员会常以“某省已连续三届获奖”为由直接淘汰优秀候选人,却对京剧演员的连年垄断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执行的“平衡”,暴露了评奖机制对强势剧种的绥靖政策。

640

中国评剧院《刘巧儿》剧照

三、权力寻租:评奖异化为利益交换平台

梅花奖的评选早已超越艺术范畴,蜕变为一场赤裸裸的资源争夺战。对于地方文化部门而言,获奖数量是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对院团而言,梅花奖是争取财政拨款与商业演出的“硬通货”;对演员个人而言,获奖意味着职称晋升与身价暴涨。在这一利益链驱动下,评奖过程必然滋生腐败。
据业内人士透露,某些院团为冲刺梅花奖,不惜耗资数百万打造“评奖专用剧目”:聘请知名编剧量身定制剧本,邀请导演团队进行“视觉升级”,甚至直接买断评委的“指导费”。这些剧目往往在评奖后便束之高阁,与观众的实际需求毫无关联。更触目惊心的是,一些评委利用“终审投票权”明码标价,通过“艺术指导”“剧本顾问”等名义收取巨额费用。当艺术评价沦为资本与权力的玩物,梅花奖的权威性早已荡然无存。

640

中国评剧院《杨三姐告状》剧照

四、改革之困:文件空转与制度伪善

面对愈演愈烈的评奖乱象,相关部门并非毫无作为。2015年《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压缩评奖数量”“优化评奖机制”,中宣部也曾多次强调“杜绝有偿评奖”。然而,这些政策在执行中却陷入“文件空转”的怪圈:梅花奖获奖人数从30届的45人压缩至32届的15人,看似响应了“精简评奖”的号召,但评委群体的固化、评选标准的僵化等根本问题纹丝未动。所谓“优化”,不过是权力集团重新切分蛋糕的障眼法。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评奖委员会常以“遵守规章制度”为借口拒绝回应质疑。例如,面对“为何评剧连续十年零获奖”的追问,相关负责人仅以“尊重评委专业意见”搪塞,却始终不敢公开评委打分细则与投票记录。这种以“程序合规”掩盖“实质不公”的话术,恰恰暴露出制度伪善的本质。

拯救梅花奖,就是拯救中国戏曲的未来

梅花奖的堕落,是中国戏曲生态危机的缩影。当评奖机制沦为既得利益者的分赃工具,当艺术标准让位于权力寻租,受伤害的不仅是评剧这样的地方剧种,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痛下决心推动评奖机制改革:建立评委匿名轮换制度,引入观众票选权重,强制公开评审记录,设立剧种保护条款……唯有将评奖从少数人的黑箱中解放出来,梅花奖才能真正成为照亮戏曲艺术的明灯。
艺术的尊严,从不在于奖杯的镀金厚度,而在于能否守护每一株扎根民间的戏曲之花。当评剧的梆子声再次响彻梅花奖舞台之日,或许才是中国戏剧重获新生之时。

640

中国评剧院《花为媒》剧照

[size=16.002px]评剧当自强:以匠心与革新重振剧种荣光
[size=16.002px]面对梅花奖舞台的十年沉寂,评剧人无需沉湎于悲情,更不必困顿于不公。历史早已证明,艺术的尊严从不由奖项定义,而是源于扎根土地的韧性与直面时代的勇气。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评剧曾以《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经典唱响大江南北,靠的正是贴近生活的烟火气与锐意革新的生命力。今日之困境,恰是破茧重生的契机——各评剧院团当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守正创新的智慧,为剧种争光,为时代立传。
[size=16.002px]
[size=16.002px]以“匠心”打磨艺术品质。 评剧的危机,首在艺术精度的流失。部分院团为迎合市场,盲目追求“大制作”,却丢掉了剧种质朴灵动的本色。须知,评剧之魂在于“评”——评世道人心,评百姓冷暖。院团需回归传统经典,深挖剧本文学性,锤炼演员唱念做打的硬功夫,让每一个角色都经得起观众审视。
[size=16.002px]
[size=16.002px]以“革新”激活传统基因。 评剧生于市井,长于变革。从“莲花落”到现代戏,每一次蜕变都是对时代的回应。今日院团更需打破封闭思维:用青年演员的朝气重塑舞台气质,用现代舞台技术赋能传统程式,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拓展观众疆域。唯有让老戏迷叫好、新观众驻足,评剧才能真正“破圈”。
[size=16.002px]
[size=16.002px]以“团结”凝聚行业力量。 各院团当摒弃地域隔阂与门户之见,建立剧目共创、人才共育的协作机制。省级院团需担起“传帮带”责任,基层剧团要坚守民间舞台,形成“经典传承-创新实验-市场检验”的艺术生态链。唯有全行业勠力同心,方能在下个梅花奖季,让评剧的梆子声震醒那些装睡的评委。
[size=16.002px]艺术从不会辜负真诚的耕耘者。评剧的复兴,不在奖杯的得失,而在能否以一部部叩击人心的作品,证明自己仍是这片土地上最鲜活的声音。各院团当以今日之奋起,成就评剧明日之璀璨——毕竟,能决定剧种命运的,从来不是评委手中的票,而是人民心中的秤。
[size=16.002px]
640

中国评剧院《白蛇传》剧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4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5-6-9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6-9 16:3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奖项都不要评了。包括梅花奖,文华奖,
观众喜爱的就是最好的奖励。
这次32届梅花评奖没有评剧,越剧,黄梅戏,川剧很正常啊。你们拿不出象样的艺术产品来啊。你评剧就是吃老本杨三姐告状,刘巧儿,花为媒,上了个白蛇传不要比京剧,连川剧的水平都不如。
反而一个民间婺剧团折子戏评上了,应该服气吧。光是活捉三郎中飞踢椅子上弓马桌,旦丑配合默契,功夫精彩就该评梅花奖。
最后还是回到开头:戏曲,电影都不要评奖了。观众说好就是好。要评就去拿国际大奖。

发表于 2025-6-11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