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宜宾这座“万里长江第一城”正以一系列创新实践,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生态答卷。从长江鲟的种群重建到全流域的系统治理,从传统产业转型到绿色经济崛起,宜宾的探索不仅关乎一城一地的发展,更折射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思考。
长江鲟的重生故事,是宜宾生态觉醒的生动注脚。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时,宜宾的科研团队却在人工繁殖技术上实现突破。从存活率不足1%到10%的跨越,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体现了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修复的理念升华。这种转变背后,是周波、周亮等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人工保种”到“自然繁殖”的科学探索,更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践行。
一江清水的治理实践,展现了系统思维的治理智慧。宜宾创新建立的川滇九县区南广河共治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划的藩篱,构建起全流域治理新格局。从壮士断腕搬迁沿江企业,到提前两年完成排污口整治,再到水质优良率保持100%,这些成效印证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当退捕渔民变身巡护队员,当村级河长守护入江最后一公里,我们看到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宜宾构建的“4+4+4”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了从“一黑一白”传统产业到“一蓝一绿”新兴产业的华丽转身。动力电池产业的异军突起,“电动宜宾”工程的全面推进,光伏应用场景的不断创新,无不彰显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力量。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更替,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生动实践。
宜宾的探索给我们深刻启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发展的机遇;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宜宾实践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守护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又培育了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这份"宜宾答卷"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取得的实际成效,更在于它为沿江城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范式。
“大江东去,青山依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更多像宜宾这样的实践探索,让长江故事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篇章。当长江鲟重新畅游江中,当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当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就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 万宏)
责任编辑:苏东华 图片来自网络 [size=0.706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