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评论====
盛世图景下的危房标本,那一米阳光为何照不进这个木头支撑的“家”?
谢歌说事
打开微博看到一段视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6月3日,甘肃定西。一名80岁的老奶奶住在满目疮痍的危房里,连一个像样的床单被子都没有,前来帮助的男子忍不住落泪:“现在都什么社会了,你还住这种地方”?奶奶称她疾病缠身,没有钱买药,也没有钱修缮房屋,只能用几根木头勉强支撑房子。
就是下面这段让人看后落泪的视频(点击)↓↓↓ ,时长04:22
[color=rgba(255, 255, 255, 0.8)]
评论:
盛世图景下的危房标本,那一米阳光为何照不进这个木头支撑的“家”?
在定西小城某农村的这片瓦砾堆里,80岁老人用几根木头支起的不仅是摇摇欲坠的危房,更是某些基层治理“悬浮化”的尴尬标本。当一位前去帮助的中年男子在镜头前为眼前景象落泪时,我们是否应该追问:在某些“成果”被反复宣扬的今天,为何有人仍在现代社会的裂缝里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
视频里,满目疮痍的何止是漏风的土墙?分明是某些职能部门对民生疾苦的选择性失明。疾病缠身却无钱购药,床榻破旧到难寻一块完整布料,这样的生存图景,与某些地方“产业园里种景观花”“家门口摆豪华沙发充面子”的荒诞戏码形成刺目对比。当某些资源在“拍照墙”“数据表”里空转,真正需要托底的弱势者却在漏雨的屋檐下数算着止痛药的颗数。究竟是“精准识别”出了漏洞,还是“为民情怀”生了锈?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位男子对老奶奶的那句带着惊诧的质问:“现在都什么社会了,你还住这种地方?”这声来自文明世界的惊呼,恰恰暴露了某些基层工作者对真实民生的认知断层。他们或许早已习惯在汇报材料里编织岁月静好的幻象,却忘了掀开,在农村基层那些被政绩报表遮蔽的老人的破烂屋顶,他们哪里知道,在农村还有人在风雨中颤抖?当全面小康被简化为文件里的漂亮数字,当乡村振兴异化为景观带上的霓虹灯,这片土地上真实的疼痛,就成了系统里“查无此人”的空白项。
我一边写这篇新闻评论,一边忍不住流下难过的眼泪。老人的悲惨,也是这个时代的伤痛,作为一位民间写手,在微博上看到这样的视频,怎么也忍不住要为这位80岁的老人发声。我们当然相信,这绝非个例折射的制度性缺陷,而是一些地方形式主义积弊未除的局部病灶。但病灶不除,何以言健康?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当我们歌颂“银发经济”的繁荣,当智能设备上的娱乐视频试图覆盖所有生活场景,是否该留一双眼睛,看看那些被时代列车抛下的老人,她们既不会用健康码,也无力在数字化帮扶里点击“申请救助”,只能用木棍支撑危房,用体温焐热发霉的被褥。
乡村“美景”不是橱窗里的装饰品,而应当是穿透老人墙壁的暖气管,可是眼下的这位老人,她竟然没有为她遮风挡雨的那一面墙。当某些地方忙着打造“乡村旅游打卡地”时,或许该先问问:那些连床都铺不平整的老人,是否还能够等到坐在自家炕头看风景的那一天?当“共同富裕”的宏大叙事里容不下几根颤抖的木头,所有关于“发展温度”的修辞,都将沦为空中楼阁的廉价注脚。
盛世之下,最该警惕的不是个别危房的存在,而是对苦难的脱敏与漠视。愿这场泪水冲刷的,不止是帮扶干部的眼眶,更是某些基层治理的“混凝土”,“人民至上”的承诺,不该输给几根摇摇欲坠的木头,更不该让这位八旬老人用余生为某些基层形式主义的疏漏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