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12|评论: 3

大坝与小塘:论水利建设的二元失衡与巴中旱灾的警示

[复制链接]

      2025年6月8日,巴中田间地头,本应是秧苗青翠、农人忙碌的时节,却因持续春旱陷入“无水栽秧”的困局。截至5月7日,全市受灾人口超24.8万,农作物绝收面积达743公顷,特重春旱区域覆盖90个站点。这场旱灾不仅暴露自然气候的残酷,更折射出水利建设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重“大而全”的枢纽工程,轻“小而实”的田间命脉。

一、旱情之痛:水源断流背后的系统性短板

2025年3月至5月,巴中降水量较常年骤降47.5%-64.2%,高温加速土壤失墒。旱情最严峻的南江县,春旱持续63天,坡台地作物萎蔫死苗。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型水利设施难以覆盖的区域,山坪塘与小堰塘成为抗旱关键防线:

山坪塘的韧性价值凸显:去年干旱后修复的483口山坪塘及新建的124口蓄水池,在今年春旱中为分散农田提供了“救命水”。例如巴州区通过整合资金2190万元整治山坪塘,新增蓄水10.2万方,改善灌面2100亩;

小微水源的精准调度:通江县在七道河灌区探索“田中挖鱼凼”模式,通过蓄水养殖与水稻种植的时空调配,实现“一水两用”,单亩增收4000元;

历史欠账仍存隐忧:尽管局部成效显著,全市仍有30%山坪塘(约7800口)因坝体渗漏、库容淤积丧失功能,部分区域管网漏损率高达20%,暴露“最后一公里”短板。

数据对比:经整治的山坪塘蓄水能力提升40%,而未整治塘堰的灌区受灾率高出邻区2.3倍,印证“小水利保大民生”的硬道理。

二、失衡之殇:大型工程繁荣下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断链

(此部分保留原文对大中型工程的批评,新增小型设施对比)

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红鱼洞等5座大型水库蓄水量达4.15亿立方米,但单座山坪塘维修资金仅为小型水库的25%;

功能错位的代价:2023年全市水产养殖配套完善,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4918,今年旱情中,拥有完好山坪塘的村落水稻栽插率比依赖大型水库的村落高37%;

管理机制创新样本:巴州区创建“3375”管理机制,设立三级塘库长办公室328个,落实5891名责任人,通过救生设施配置+智能计量装置,使山坪塘利用率提升至82%。

三、破局之道:以“大协同小”重构水利服务本质

(新增措施强化小型工程地位)

工程升级:打通毛细血管网络

山坪塘现代化改造:推广巴州经验,制定《山坪塘整治技术标准》,2025年计划新建微水池1.5万口、整治山坪塘8000座,配套智能水位监测仪;

产权改革激活效能:扩大“三权分置”试点,将山坪塘经营权流转至产业园区(如巴州区年增收120万元)或供水企业,明确养殖灌溉协调机制;

“以水养水”可持续模式:通江县实行两部制水价(基本水价5元/亩+计量水价0.17元/m),反哺管护资金。

管理创新:构建共生体系

建立小微水源联盟:以村为单位整合山坪塘、小堰塘、蓄水池,形成“塘塘联通”水网,参照恩阳区凯歌水库“圆形蓄水池群”模式,实现联调联供;

数字化赋能精准抗旱:动态监测2.6万座山坪塘蓄水率,对蓄水量<30%的自动触发应急补水。

技术适配:发展适旱农业

在塘堰灌区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既保障蓄水又增加收入;

山坪塘辐射区优先种植耐旱玉米品种,采用覆盖保墒技术减少蒸发。

结语:塘堰星火可成抗旱燎原之势

当巴中南江县的农民从修复的山坪塘中汲出春灌第一瓢水时,这些散落在丘陵沟壑间的“大地水缸”,正用最朴素的智慧诠释水利的本质——不在于坝高库阔,而在于每一滴水都能润泽泥土。今年的旱情警示我们:唯有让山坪塘的粼粼波光与江河坝闸的滔滔水势同频共振,让“小塘战略”与“大坝工程”共绘水网,方能筑起永不干涸的粮仓。

古谚新解:“修塘如修仓,蓄水如蓄粮”塘堰无声,却是民生最响亮的注脚。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6-8 22:4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家想栽秧又没有水,咋办?是天灾,还是…?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5-6-9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公不作美,没办法

发表于 2025-6-9 18:5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