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85|评论: 0

[百家争鸣] 川剧基础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2 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剧基础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


2025-06-11 10:20:52 来源: 视听观察 ipLocation.f6d00eb.svg 四川  




2025年6月10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新时代四川戏曲创作理论与评论人才培训》第九讲《川剧基础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在四川传媒学院西区2A12-404开讲,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一级编剧张志刚老师为学员授课。张志刚老师长期深耕于四川戏曲理论研究,对川剧的基础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课程中张老师从多元而未成体系的川剧基础理论研究、川剧基础理论研究乱象的底层根源以及川剧基础理论建设的学科分类与发展前景三大板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且由川剧基础理论研究扩展至大艺术学研究领域,给我们带来了川剧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全新认知,同时也给我们指引了做学问、做评论的路径与范式。

一、做艺术评论应有批判精神

艺术评论的核心灵魂之一就是批判精神。这不是简单的否定或吹毛求疵,而是艺术评论得以存在、发挥价值并推动艺术发展的关键动力。
当代艺术评论出现了很多赞美式评论以及游离于艺术本体的研究评论。对艺术作品的评论如果仅仅停留在描述外观、技法,或者一味地赞美艺术家和作品,那么它就沦为了一种宣传工具或装饰品,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深度分析的价值。正因如此,批判精神可以驱使评论者深入作品内部,探究其形式、内容、意图、社会背景、历史脉络,以及它如何与观众、文化、时代产生互动。同时,批判性的审视也有助于挖掘艺术作品表层之下的深层含义、潜在的矛盾、未言明的意识形态或社会关切。其并不满足于简单的解读,而是努力揭示作品的复杂性、多义性和可能的歧义,这种深度解读能够极大地丰富观众的理解和体验。
需要强调的是,批判精神并不等于负面批评。批判精神的核心是分析性、反思性和判断性,而非单纯地表达否定意见。它应包含:建设性批评,指出不足的同时,也可能提出改进方向或肯定其有价值的尝试;语境化理解,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理解作品,避免武断的评判;对话性,评论本身是参与艺术对话的一种方式,旨在激发讨论而非终结讨论;自我反思,优秀的评论者也会反思自身立场、预设和评价标准的局限性。所以,真正的批判精神要求评论者保持独立性,不受市场利益、人情关系或流行风潮的过度影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这也是作为评论者专业操守和勇气的体现,是其观点具有公信力的基础。
总之,没有批判精神的艺术评论,就像没有棱角的石头,失去了打磨思想、激发火花、辨别真伪的能力。它是艺术评论区别于肤浅赞美或商业吹捧的试金石,是推动艺术创作、深化观众理解、连接艺术与社会、维护评论独立价值的核心引擎。

二、理论与实践要深入结合

“理论与实践要深入结合”是艺术评论的生命线。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容易流于肤浅印象或个人好恶;脱离实践的理论则容易变成空中楼阁或教条主义。
具体而言,理论为观察、分析和评判艺术作品提供了透镜、坐标系和工具箱。它能帮助评论者超越直观感受,揭示作品潜在的结构、意义、意识形态、历史关联和社会影响。实践则确保理论分析言之有物、切中要害,避免沦为泛泛而谈或削足适履。理论因实践而获得血肉,实践因理论而获得筋骨。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入结合?作为评论者,首先要扎根作品,以作品为出发点与归宿。必须反复、耐心、全方位地研究作品本身,捕捉其最细微的特质和引发的感受。其次,在理论的选择上,要活用而非套用。根据作品的特质和你想探讨的核心问题,选择最相关、最有效的理论工具。同时,在运用理论分析作品时,依然要保持反思且批判性地运用。第三,保持“理论-实践”的循环与反思。评论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将模糊感受、初步观察、理论联想进行梳理、整合、深化的实践过程。在写作中,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催生新的洞见。即使评论发表后,也要持续关注艺术家、同行、读者的反馈。这些反馈是新的“实践”信息,检验着理论运用的有效性和评论的准确性。据此反思、修正自己的理论理解和评论方法。
总之,将理论与实践两者紧密配合、相互激发、彼此修正,艺术评论才能脚踏实地,真正发挥其阐释、评判、沟通和推动的核心价值。它要求评论者既是敏锐的观察者和感受者,又是勤勉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在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个体经验与普遍意义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与突破。

三、做学问要真、要深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守住做学问的“真”与“深”,尤为可贵,也尤为艰难。
“真”是“深”的根基,没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方法和态度,所谓的“深度”就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看似高耸,实则极易坍塌,虚假的“深刻”比肤浅更可怕。“深”又是“真”的升华,仅仅满足于“真实”,如罗列事实、堆砌数据,而没有深度挖掘、提炼和思考,研究就缺乏洞见和价值,停留在浅层描述。“深”让“真”得以焕发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在追求“真”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引领研究走向更深层次。而深入思考又常常要求我们回到源头,用更严谨的方法去检验、寻求更确凿的证据。唯有将“真”与“深”融为一体,学问才能根深叶茂,结出坚实可信的果实。这既是对学术传统的致敬,也是面对未来挑战的立身之本。
可以说,批判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真与深融合,共同构筑了做评论和做学问的金三角。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