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Ltrj6MyUMaiUbIsyy37fTA 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均中 欢迎点阅精彩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是经盐亭县民政局批准登记的一个无资金、无办公场地、无专职人员的社会学术团体,是由绵阳市范围内热心嫘祖文化的一批学人发起组成的,现有会员1000余人。
川北盐亭是四川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桑大县,对于传说时代又长期被冷落的嫘祖进行研究,一是经费奇缺,二是文献资料匮乏,三是名胜古迹破坏殆尽。但我们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紧紧依靠嫘祖故里广大人民群众,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为宗旨,树立了:“问人文女祖,找中华妈妈,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求实、开拓、协作、奉献,终于取得了对轩辕黄帝元妃嫘祖诞生地研究工作的全胜。
盐亭嫘祖文化研究经历了从个人研究到有组织的研究,再到有大批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8年至1990年):1988年3月,现任绵阳日报副研究员原盐亭县科协秘书长王德奎先生在盐亭《云溪》报发表《盐亭八大远古文化传说》,拉开了嫘祖文化研究的序幕。1989年7月,原盐亭金孔区供销社工会主席、现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嫘祖传人王映维先生把自己13岁时搜集到金鸡嫘村山一带有关嫘祖的传说故事向王德奎先生及社会部分人士讲述。这一阶段的特点属于个人自觉自发的行为,它是嫘祖研究的初始阶段。
第二阶段(1991年至1994年):王德奎、王映维先生的研究引起了县内外一些单位领导的重视。1991年6月3日,盐亭县科协主席何映州、秘书长王德奎、副主席张映芄,县政协副秘书长廖仲宣,县委报道组组长何希明,县蚕业局办公室主任赵良,金孔供销社工会主席王映维、已故金孔区志主编胥羲州等8人有组织到嫘祖故里金鸡镇考察。并写出报告,把个人研究推向有组织的研究,打开了嫘祖文化研究新局面。1992年底,盐亭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嫘祖文化研究筹委会,她依靠盐亭县人民政府旅游办公室从事工作,1994年元月4日,在省市县有关领导支持和参与下,成立了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挂靠在县志办,有会员450人。此后,我会大力开展地情调查,文献查阅,文物发掘、考证,广泛宣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许多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嫘祖文化研究蓬勃兴起,深入发展。
第三阶段(1995年至现在):1994年7月12日,本会参加宜昌‘94 中华嫘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会上,赵均中、王映维发言后,有许多专家当场发言支持盐亭同志的观点。1995年初,四川省科委批准了重点软科学课题《嫘祖文化与四川丝绸及国际国内旅游研究》,四川省丝绸公司和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共同承担,邀请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省旅游局有关专家学者参与,从多层次多角度综合系统研究嫘祖文化,其研究成果在史学界获一致赞誉,被四川省科委评审认定。随后,川内许多专家、学者、记者纷至沓来,嫘祖文化誉满神州。
嫘祖文化研究,不是盐亭“好事之徒”突发奇想,不是我们抢名人,争死人,而是有其“科学性、历史性、群众性、地域性”。它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全国绝无仅有。假如没有世世代代承传的嫘祖墓、嫘轩宫、嫘祖圣地碑,试问,在战乱不已,民不聊生的旧社会,在人烟稀少、穷乡僻壤的青龙山上谁又去修许多名胜古迹干什么呢?多年来,我们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存实,正本清源,不畏艰辛,深入调查,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嫘祖的碑文、楹联、祭文、出土文物和民间传说,围绕论题找到大量的证据,编纂出版了《嫘祖研究》,获得专家学者普遍好评,编辑了《嫘祖之歌》、《嫘祖之乡》,许多论文被本会友人翻译到韩国、日本发表。拍摄了《丝绸之母--嫘祖》电视风光片,1995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播出,该片还远销新西兰,研制发行了嫘祖纪念像章数万枚,印发《嫘祖之光》会刊数十万份,与北京、青海、宜昌、成都等地有关学会及知名专家学者保持了联系。多年来,专家研究和本会研究不谋而合,共同的结论是,盐亭古为西陵之地,嫘祖是盐亭姑娘,5000多年前就诞生在今盐亭县金鸡镇嫘祖村的嫘祖穴。其证据如下:
第一,嫘祖故里罕见的古迹传说及地方文献。嫘祖故里虽然历经沧桑,但在3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追寻祖先的足迹,我们惊人地发现,古人还留下许多遗址,圣迹。
1.嫘祖墓,位于金鸡青龙山之首的嫘祖墓,现年76岁的衡全三老师与现年66岁的王映廷老师在解放前亲眼看见过,他们至今记得墓碑有幅对联:“元妃业绩惊天地;嫘祖光辉照汗青”,横批是:“英名万古”。
2. 嫘轩宫,位于青龙山上的嫘轩宫,解放前后曾作过学校,解放前后在该校教书的衡全三老师能背诵当时大门尚存的古对联:“功高日月德配黄帝气壮山河御驾青龙”,横匾为“咸元赞化”。民间传说此宫为颛顼皇帝首建,唐碑记载为蜀王蚕丛氏补建。至今尚存“经纶漫中外,文衡冠古今”的石刻对联。
3. 唐碑,位于青龙山下的《嫘祖圣地》碑,系大唐开元年间李白之师盐亭著名韬略家赵蕤为金鸡嫘轩宫修葺告成而作,1946年王映维抄下该碑的原文抄件仍在,至今有25位古稀老人亲眼见过解放前那座《嫘祖圣地》碑。该碑上层有诗:“点灯一盏照青龙,丝织万世立奇功,三溪涌水金鸡动,九龙捧圣嫘轩宫”与现地名完全吻合。
4.藏丝洞,该洞系清咸丰九年嫘祖后孙所开,洞中有嫘祖骑马图,两边刻有“王氏蚕姑丝绢藏,先祖功德黄帝妃”的古对联和“凤姐二月十日生”的文字。与相距四十里外的唐碑所载完全吻合。
5.金鸡镇有黄仁周口述,黄选卿记录的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00年)雍江招葺院龙凤山嫘祖殿庆嫘祖寿诞的疏文。
6. 高灯镇水丝山嫘祖庙有马瑞林作,冯正田献出,何仕荣保存的1936年祭蚕神文原件。
第二,嫘祖生活过的地名及民间传说。
1.在嫘祖故里有嫘祖降生及少年采果奉亲,发现天虫的传说。
2.有嫘祖野桑蚕家养劳动过程中,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地名与传说,如灯杆山、先猫洞。
3.有嫘祖在水丝山抽丝,丝织坪编绢,以及始获鱼唇齿梳的传说。
4.有轩辕黄帝御驾西陵,与嫘祖成婚,嫘祖用桑果酿成的玉液琼浆大宴群臣的传说。有嫘祖智取铜钟山,反对战争,主张部落和平统一的传说。
5.有古西陵云毓山九龙十八殿的传说,内外八座烽火台城邦遗址尚存。有西陵嫘祖到处教民养蚕示范和进行早期丝绸贸易的传说。有西陵部落叛臣金二伯蓄意行刺轩辕黄帝的传说。
6.有轩辕黄帝与嫘祖在青龙山下龙冠潭洗衣洗澡的传说。有嫘祖热爱劳动,抛弃凤冠霞帔在帽盒山的传说。
第三,嫘祖故里出土文物。
近些年,嫘祖故里发现了许多出土文物,如桑木化石、石斧、青铜跪俑、青铜三足鼎、三足酒樽、石壁,粗陶时代的陶蚕、陶茧、陶缫丝盆,有蚕丛氏时代为发展蚕桑制作的金头蚕。它们揭示古西陵早期繁华和文明开化,北宋《舆地纪胜》载:“潼川府蚕丝山(位于嫘祖山对面)在永泰县(后入盐亭)西二十里。”《九域志》云:每上春时,远近士女游此,以祈蚕桑。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盐亭境内的百十处祭祀嫘祖的庙宇,每逢蚕事将起或蚕出现病状时,蚕农都要敬香祈祷,蚕茧丰收以后要去酬谢蚕神,县城每年正月初八有盛大的蚕神会,迄至解放初才停止。金鸡镇打鼓山下每年正月初八、二月初十都要开展“舞蚕龙”等活动。
第四,专家学者认识趋同。
绵阳日报副研究员王德奎先生从盐亭的古寨堡群、古河道冰日、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等方面考证了盐亭古属西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段渝先生,四川联大历史系教授林向先生以及川内外丝绸界、史学界一些专家学者,他们分别写出文章,运用访史、考古、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和理论从古西陵、巴蜀蚕丝史、中国四条丝绸之路的形成等对嫘祖文化及蚕丝源流进行了不懈的研究,认为盐亭作为嫘祖故里西陵氏之国的所在,不仅在时代、地理、方位、流域、近邻、民俗等方面有着可靠的证据,而且在文献、考古和古地名等方面也有明确的内证。
第五,嫘祖文化誉满神州。
本会全体会员同心同德,不懈努力,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一百余篇,一石激起千层浪,陆续得到了丝绸历史学界专家学者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文化部群文司司长郭沫勤、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北汜、中国作协副主任唐达成、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李学勤、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徐自强等分别来信给予高度评价。肯定支持我会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吉林省蚕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景洛先生1993年看到《四川丝绸》上宣传嫘祖的文章,主动来信说:“你们为挖掘、弘扬祖国宝贵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伟大的嫘祖和她的故乡盐亭,中国知道她,世界了解她。”并牵线搭桥,把我会的文章翻译给韩国蚕丝学会,《韩国蚕丝》杂志于1993年与1994年,连续刊登了嫘祖在盐亭,嫘祖圣地唐碑文,韩国蚕丝会振兴部部长朴在明先生曾表示有意来嫘祖圣地考察观光。1993年,《嫘祖研究》获得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培训部全国第二届乡镇文化工作研讨会研究成果一等奖,本会立即把她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该组委会来函说:“《嫘祖研究》样书两册已收到并阅毕。我们认为此书文风严谨,内容翔实,装帧精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适合我会需要。我会决定接受你会馈赠,并拟将此书转赠给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与会代表、新闻记者及有关领导同志,再次对贵会热情支持本次大会的行动表示诚挚谢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会将《嫘祖研究》赠给了北京、四川等地图书馆及台湾、香港大学图书馆,通过友人带到了东南亚及日本,我会会员参加全国全省级学术会共12次,将嫘祖文化传播四方。同时为光临盐亭的领导和友人赠送大量的嫘祖文化资料。1997年10月,四川省文联作家倪锡文先生把嫘祖文化推到了台北学术论坛,在岛内外引起了重视,炎黄子孙祭黄陵,也要祭嫘祖正成为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呼声。
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能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丝绸探源的历史重任,首先在于我们党贯彻实行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祖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在于党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了长期“左”的干扰,正确分辨什么是封建迷信,什么是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此外,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各级领导认识明确,关怀备至。
嫘祖,是轩辕黄帝元妃,是有史籍记载的我国人民的伟大母亲,蚕丝的伟大发明家,农业革命的推动者,化干戈为玉帛的大统一的政治家,她发明了养蚕、缫丝、制衣,结束了人们夏则树叶、冬则兽皮的洪荒时代,开启了人类丝绸衣着文明,她“以死勤事,以劳定国”,“功高日月,泽被万世”,是我国人民世代敬仰的“人文女祖”,“华夏之圣母”。由于封建社会史官闭门修史,嫘祖史迹记载稀少,几千年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影响,男女共同创造的华夏文明,出现只知炎黄,不知嫘祖。丝绸源头历经沧桑,嫘祖史“藏在深山人未知”,父德巍巍,母爱茫茫,这对于华夏之圣母嫘祖太不公平了。嫘祖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嫘祖文化研究,丝绸之源的确证,填补了中国丝绸史和地方志的空白,对于证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巴蜀文明的早期形成,南丝之路的早期崛起,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发扬嫘祖精神,对于振兴四川蚕丝业,促进国际旅游业,振兴地方经济,尤其是通过嫘祖文化的广泛宣传,促进海外炎黄赤子共同研讨炎黄文化和嫘祖文化,由学术交流推进认祖寻根的活动,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大统一,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1993年2月14日,四川省委老领导杨超同志在盐亭金鸡高灯考察嫘祖文化时指出:“王凤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政治上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民族大统一,意义深远,了不起,要把王凤的旗帜举起来。”杨超老不怕山高路遥,不顾年高岁大,多次深人考察,几次到绵阳时邀请市级有关部门听取嫘研会汇报嫘祖文化,不但协助解决嫘研会重要活动经费,还把自己出书的稿费贰千元捐给嫘研会,高瞻远瞩,对嫘祖重光倾注着满腔心血。在此,我代表嫘研会向敬爱的杨超同志表示深深的谢意。
原中纪委常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张黎群、现四川省委副书记杨崇汇深入嫘祖故里考察,题词勉励,肯定支持我会大胆工作,并邀请浙江大学教授毛正棠创作出了三集电视剧《东方嫘祖》,受到本会好评。
著名革命女作家、老干部王剑清关心嫘祖文化,写出《丝绸之母--嫘祖》风光片,与北京电影学院王迪教授创作出了四集电视剧《上古奇遇》,在《光明日报》著文宣传嫘祖文化,在自己出版的专著《空谷回音》中宣传嫘祖文化,走到哪里便把嫘祖文化宣传到哪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十分关心本会工作,亲自听取汇报,把我会作为团体会员,邀请参加'94中华嫘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并把本会所作的工作在炎黄简讯上宣传报道,给予了支持指导和帮助。
四川省丝绸公司、四川省科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省文联、四川省台办、成都市文联,以及《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文化报》、《蜀报》、《四川丝绸》《四川广播电视报》等新闻单位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绵阳市委、市政府听取本会汇报,解决《嫘祖研究》出书经费,市人大、市政协组织专家学者前来指导,市文化局深入嫘祖故里,创作出了歌舞剧《嫘祖》,绵阳电视剧制作中心支持拍出了风光片《嫘祖》,绵阳市科委把嫘祖研究列入了重点软科学项目给予支持。成都轻型汽车总厂绵阳分厂、绵阳卷烟厂、绵阳长虹电器股份公司、绵阳市物资局、绵阳市供销社、绵阳新皂化工总厂都给本会以经济赞助和精神鼓励。
历届盐亭县委、县人民政府,金鸡、高灯镇党委政府始终认为嫘祖文化研究是“祖国的光荣,盐亭的骄傲”,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创造了研究宣传嫘祖文化的社会条件。
第二,嫘祖故里人无私奉献,爱祖情深。
嫘祖文化研究深得民心,在长达多年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嫘祖故里群情振奋,他们发扬嫘祖精神,自愿自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爱乡敬祖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本会组织的每次考察,中央、省、市、县领导及新闻记者参观采访,他们盛情接待,烧茶递水。许多知史老人如曾在嫘轩宫教过书的衡全三,王映廷老师,他们不厌其烦地讲述嫘祖的故事,许多古稀老人写下了回忆嫘祖圣迹的材料,岳大登等同志夜以继日搜寻古文物,主动积极向研究人员提供口碑材料。高灯镇4村已故小学教师赵和斌主动献出在河沟里发现的石斧、古桑木化石,金鸡镇民间艺人黄林回忆绘制了解放前的唐碑图,金鸡镇退休干部黄泽燮,多年如一日,既带路,又导游,把休闲时间献给了嫘祖文化,高灯镇蚕桑干部蒲健带病坚持讲解嫘祖的故事。金鸡镇石老村农民杜天礼主动献出了在嫘甸坝责任地中发现的金蚕、铜蚕。在金鸡、高灯、龙泉、金孔、八角、林农有象马定平、冯运龙、何礼坤、杜超琼、彭德绪、廖全兴、范宗康、马纯古、王维政、王其章、胥羲州、廖渊、任泽民、何德川等许多在职和退休干部、教师,他们为弘扬嫘祖文化发展旅游业乐于奉献,不计分文报酬,风里来,雨里去,人人都有一篇敬祖爱乡的感人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会驻蓉联络处处长蔡正邦先生,几年里,穿大街,过小巷,主动联系在蓉盐亭籍部分乡友及省级部门领导,心甘情愿为传播嫘祖文化发挥余热,参加四川省科委重点课题后,不署自己的名字,表现了为人民不图名利的高风亮节和情操。云溪联络处处长王德华先生把自己的诊疗所当作宣传处,凭着一张嘴,靠着一支笔,写出了百余首嫘祖的诗文,并获全国三个大奖,向数万过往行人作过义务宣传,出谋划策,八方奔走,被同志们誉为“宣传旗手”。富驿镇宣传联络处处长、“活雷锋”何友光先生心中装着嫘祖,创作出数十首颂扬嫘祖的歌,走到哪里就把嫘祖宣传到哪里,生命不息,奉献不已。
在我会召开的研讨会和专题宣传演唱会上,许多民间艺人登台献艺,如刘世龙先生自编自演了嫘祖川剧《西陵图》,何天富先生创作了歌剧《嫘祖》,彭天旭先生创作了小话剧(蚕室风波》,金鸡高灯的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宣传活动。本会因无资金,工作十分困难,大家有为祖国争光,为盐亭争气的雄心壮志,赵均中同志四处写信,既宣传又求援,许多有识之士对嫘祖文化非常关心,节衣缩食,慷慨解囊。如刘海泉、刘成松、雷继前、杜国巨、胥吉元、李明松、黄泽贤等尽力捐资相助。为了让嫘祖早日走向世界,还有许多单位领导,社会有识之士站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一份力量。如已故四川省雕塑院院长任义伯先生义务给本会设计嫘祖纪念像章,盐亭县邮电局局长许美昌先生义务设计纪念信封。嫘祖是我们伟大的劳动祖先,是人民崇敬的蚕神,为她魂归故里,“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众一心寄深情”。
第三,主研人员锲而不舍,执著追求。
本会同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同存异,团结一心,充满凝聚力,保持战斗力,主研人员不用扬鞭自奋蹄,放弃许多休息时间,把嫘祖文化研究作为毕生追求,最大快乐,多少次组织起来在金鸡、高灯的山山岭岭洒热汗、察文物、访口碑、考圣迹。工作生活中大家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再渴再累再饿没有一点怨言。有一股拼命精神,有一股求实精神,许多同志把用新材料、新观点研究的心得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自费向报刊寄去,往往石沉大海,但没有丝毫后悔。王德奎先生首倡嫘祖研究,他思维敏捷,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深入,著述尤丰。王映维先生夜以继日把数十个故事整理成文。抄下《嫘祖圣地》碑文为嫘祖证名作出了巨大贡献,廖仲宣先生克服一只眼睛失明,仍深入调查,深入书斋,写出许多论文,开写出10万字的《嫘祖传奇》,现已正式出版。赵均中先生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上下联络,八方奔走,百折不挠,知难而进,倾尽全力。衡平先生不顾年事已高,挑灯夜战,写出8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材料扎实,阐证深切。刘泰焰先生搜遍地域文化,不仅写论文,还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方言诗《找妈妈》,在城乡剧场登台演唱,给观众留下难忘印象。何烨先生在妻子生病的情况下仍坚持外出调查,八方集资,写出论文数篇。蔡正邦先生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10多篇发表,对嫘祖文化研究、民俗旅游开发献出智慧和力量。江渭川、任文道、何天度、王贤君、赵良、何希明、秦传鼎、秦加倪、赵紫科、何邦隆、罗四维、何锦帆、何发勇、何子远、胥怀勋、杜济民等同志付出辛劳,写出许多文章和诗词四处投稿,有许多被发表,全体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优秀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热爱家乡的历史使命感,谱写出了一卷爱国怀乡的壮美史诗。
第四,民俗旅游开发方兴未艾,相得益彰。
嫘祖诞生在盐亭,澄清的古史已通过各种渠道补写进了历史的长卷,如《中国地方志大全》、《中国县情大全》、《巴蜀文化大观》、《四川丝绸志》、《绵阳丝绸志》、《绵阳建筑志》、《金孔区志》、《盐亭年鉴》,已陆续补写了这一曾被遗忘的大事件,嫘祖将永远活在炎黄儿女的心中,同时也将鼓舞盐亭人民建设嫘祖故园的积极性。盐亭人世世代代有每年正月初八蚕过年、二月初十嫘祖生日到嫘祖庙祭祀嫘祖、祈蚕茧丰收的习俗,正月初八晚上,烟顶山周围村村寨寨农民打灯笼、举火把朝蚕姑娘,林农镇玉龙山,二月初八至初十年年要唱三天大戏,这些很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长盛不衰,大有开发价值。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冯征同志指出:嫘祖历经艰辛,跋山涉水,教民育蚕、缫丝,最后死于衡阳的路上,后人奉她为“行神”,也就是旅游之神。本会牢记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示,继承传统文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嫘祖遗迹较多和人们向往的地方集中了人民的力量,发展民俗旅游,进一步巩固了嫘祖文化研究成果,扩大了对外宣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光彩。八角镇过岗楼人民文化宫敬塑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嫘祖石刻像,林农镇玉龙山嫘祖阁展示出中国四条丝绸之路,及轩辕黄帝西巡入蜀屯兵遗址。金鸡嫘祖公园、先蚕牌坊、嫘轩宫、嫘祖墓、唐碑、四川省嫘祖文化纪念馆、高灯嫘祖宫、宝范寺、藏丝洞等景观,各具特色,它们把宣传传统文化与科技养蚕结合起来,促进了蚕桑事业发展,高灯镇因而成为全省有名的产茧大镇。这些人文景观既成了爱国爱乡教育的好课堂,又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深受县内外人士欢迎,新兴的民俗旅游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已接待了80多万人次,嫘祖坛风景区的启动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将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总之,嫘祖文化研究,是本会所做的一件光耀华夏的千秋伟业,是利国利县利民的实事,上无愧祖先,下惠及子孙。目前,弘扬嫘祖精神,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振兴中华,促进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始于足下,盐亭成为炎黄儿女心驰神往寻根祭祖的旅游圣地,必会促进国际旅游业的更快发展。
中华嫘祖魂兮归来,一位勤劳、勇敢、智慧的英雄先祖的灵光普照大地,它激励着全县人民在县委、县府领导下,在省市有关部门帮助下,抓住机遇,阔步迈向新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