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片被称为"太阳部落"的土地——石渠县。这里拥有中国最大的高寒湿地草原生态系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近年来,关于石渠湿地草原保护的讨论日益增多,如何在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摆在当地政府与居民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石渠湿地草原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作为世界上高寒湿地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生态系统每年为下游提供数十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滋养着半个中国的江河湖泊。同时,这里栖息着黑颈鹤、雪豹等数十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科学家警告,若这片湿地退化,将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然而,严酷的高原环境也使得这里的生态极为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需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与生态价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现实。石渠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年均气温零下1.6摄氏度,自然环境恶劣。2020年全县GDP不足10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传统畜牧业是大多数藏族群众唯一的生计来源,过度放牧成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态保护政策实施后,一些牧民被迫减少牲畜数量,收入骤减,生活陷入困境。一位当地牧民的话令人深思:"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放牧,现在突然说我们破坏了草原,那我们的日子该怎么过?"
面对这一矛盾,单一的保护或发展思路都已行不通。实践证明,严格的封闭保护不仅难以持续,还可能引发当地社区的对立情绪;而无序的开发则会导致生态灾难,最终损害所有人的利益。石渠需要走出一条兼顾生态与民生的新路。近年来,当地探索的"生态补偿"机制初见成效——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对禁牧草场给予补贴,牧民在减少放牧的同时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但这种补偿标准偏低、覆盖范围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更具前景的路径在于发展生态产业。石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康巴文化,生态旅游潜力巨大。若能将部分牧民转型为生态管护员、导游或民宿经营者,既可减少草原压力,又能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此外,高原特色农产品如松茸、牦牛奶等,通过品牌打造和电商渠道,价值可提升数倍。这些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外部技术、资金与当地资源的有机结合,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同时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当地社区。
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生态保护不能以牺牲特定群体利益为代价。在石渠这样的生态敏感区,国家应承担更大责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购买等制度设计,让守护湿地的牧民获得合理回报。同时,保护措施应当尊重当地传统知识,藏族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轮牧、休牧智慧,与现代科学保护理念相结合,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管理模式。
石渠湿地草原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挑战。在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今天,我们不能再以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政策智慧,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当牧民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力而非对象,当生态价值被市场认可和回报,石渠这片高原湿地将继续滋养生命,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 陈建华 苏东华
本文摄影:石渠县文旅局、石渠文旅之声 本期编辑:童铃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