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派新闻报道,东北地区近期遭遇罕见高温天气,部分区域地表温度最高达65℃,辽宁、吉林等地持续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多所高校学生反映,宿舍、教室普遍未安装空调,即便使用风扇也难以缓解闷热,部分学生甚至因高温中暑或夜间无法入睡。东北林业大学一学生表示,室内体感温度接近38℃,“坐着不动都汗流浃背”,而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拍摄的宿舍视频显示,体温计数值一度达到39℃。

随着高温天气持续,学生们采取多种方式避暑:有的在宿舍楼道或操场打地铺,有的前往附近酒店住宿,但周边酒店价格已因需求激增翻倍且“一房难求”。校方虽采取延长浴室开放时间、开放自习室等临时措施,但多数高校明确表示暂无安装空调计划,部分学校称需协调电路改造或等待经费审批。吉林大学工作人员提到,校外电网改造滞后导致宿舍空调安装受阻,而哈尔滨工程大学则建议学生使用充电风扇或申请防暑药品。
气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东北地区高温天数较往年显著增加,沈阳等地7月以来35℃以上高温日数已达8天,远超常年均值。专家预测,极端高温天气未来可能更频繁出现,而东北传统建筑因注重冬季保暖,墙体厚、窗户小,夏季通风散热能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室内闷热问题。目前,部分高校新校区如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已实现空调全覆盖,但多数老旧校区仍依赖自然通风,基础设施升级面临现实挑战。
一些网民对高温下学生的健康风险表达强烈关切,呼吁学校采取更有效措施缓解困境。还有网民对高校管理提出批评,“年年高温年年不解决,装空调计划一拖再拖。”“南方学校早就普及空调,东北高校是不是太抠门。”也有网民结合气候变化称,“全球变暖趋势下,高校不能再用特殊情况当借口,应提前规划制冷设施。”
有自媒体认为,这场“高温突围战”暴露出极端气候下高校管理的滞后。当“十年一遇”的灾害成为常态,如何从“应急响应”转向“未雨绸缪”,是摆在教育部门和全社会面前的必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