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黄浦江畔长大的金滋堂,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一生会与千里之外的四川邛崃紧密相连。1942年出生于一个普通海员家庭的他,是家中五个孩子里唯一的男孩。父亲是造船厂的技师,靠一双巧手将工程师的图纸转化为实物模板;母亲则以编织毛衣的巧艺补贴家用,连外国水手都对她编织的毛衣爱不释手。这个勤劳朴实的家庭,赋予了金滋堂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对技艺精益求精的态度。1965年,23岁的金滋堂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与同学们一起登上西行的列车,从此开启了他在邛崃长达六十年的教育人生。从黄浦江到白沫江,从繁华都市到川西小城,这位上海青年用一生的坚守,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教育赞歌。 "打起背包就出发":青春的选择与时代的召唤 1965年的中国,正处在三线建设的关键时期。"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成千上万的青年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部支援建设。当时的金滋堂正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四年级就读,成绩优异的他原本可以选择留在上海,但时代的浪潮将他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当时上海的青年学生为了留在上海,好多人都不报考重点大学,因为面临全国分配。"金滋堂回忆道。然而,当国家需要时,他和同学们毫不犹豫地"打起背包就出发"。这种朴素而坚定的选择,成为了那一代知识青年的集体记忆。 抵达成都后,根据政策,这批上海来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县城。就这样,金滋堂来到了邛崃一中,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初到邛崃,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这位上海青年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他没有退缩,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当年他就承担了高66级的数学课教学任务,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认真的教学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1971年,金滋堂随张文波校长参与创建邛崃五七二中(后更名为邛崃二中)。在条件艰苦的建校初期,他与吴元春、程瑞文、吴天佑、姚俊甫、邓福珍、韦淑安、刘元庆、孙兴木、祝光丽等老师一起,白手起家,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73年,他担任两个高75级班的数学教学工作;1976年,又担任高中二班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正是这一年,经人介绍,他与邛崃妇幼保健院的燕医生结婚,组建了家庭,第二年迎来了女儿金燕的诞生。邛崃,这个曾经陌生的川西小城,逐渐成为了金滋堂的第二故乡。 恢复高考的"拓荒者":在迷茫中开辟道路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无数青年的命运由此改变。作为一线教师,金滋堂亲历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并成为邛崃地区高考复习的"拓荒者"之一。 "7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那时主要考生是上山下乡知青和社会知识青年。"金滋堂回忆道,"因为高考中断了十年左右,所以那年的高考题基本上一半是初中知识一半是高中基本知识,所以较为简单。" 然而,到了1978年,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学制改为两年,教材内容大幅增加,数学甚至要学到大学微积分及定积分。更困难的是,师生们面临着没有考纲、没有辅导资料的窘境。"迎考复习没有辅助资料和模拟题。更糟糕的是考试没有考纲,师生都不知考哪些!考多深?"金滋堂回忆道,"所以对'复习'都感到有些茫然。" 面对上述困难,为迎接1978年高考,当年邛崃二中校长张文波,通过研究决定,调整金滋堂的工作:原来教78级二班数学兼班主任,调整为教文科班和理科班全年级两个班数学的教学任务。面对重担和压力,金滋堂没有等待,而是主动出击。他亲自编写复习提纲,设计模拟练习,为学生的高考之路扫清障碍。学生邱艳萍珍藏的复习资料就是当年的见证——她在每页提纲之间夹了白页,用于课堂笔记和解题作业,最后装订成册。这份凝聚师生心血的手写资料,成为那个特殊年代教育奋斗的珍贵物证。 金滋堂特别记得,"刘志宏、曾蓉丽、吴亚琼、李洪等女同学过了年就每天到学校来复习了。"这些场景真实记录了当年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和拼搏的艰辛。 1978年的高考数学题让全川教师都感到棘手。满分100分的试卷,前60分还算合理,但后两道大题共40分,难度陡增。"倒数第2题三角方程组,最后一题裴波拉契数列。"金滋堂回忆道,"全四川老师反应有点意见了甚至今后更觉得不知如何教了的感觉。" 面对高考的残酷竞争和种种不确定性,金滋堂始终给予学生温暖的鼓励。多年后的2025年5月15日,他在邛崃二中高78级毕业47周年,同学聚会时的讲话,这样安慰当年的学生:"高考的一次性弊端,寥寥几道题,它的分数线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更不能代表人生的总分。题外大社会才是多元发展的广阔天地。47年前虽然在同一个起点,47年里经不同的奋斗历程,47年后的今天都收获同样的精彩,达到了同一个幸福的终点!" 桃李芬芳:平凡教师的非凡影响 金滋堂的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的关爱,深深影响了几代邛崃学子。即使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从他那里获得了终身受益的知识和精神财富。 一位未考上大学的学生游萍动情地说:"那天我到邛崃档案馆去查了,我参加78年高考的总分数,虽然离录取线有一定距离未被录取。但是,我的各科成绩中数学得分是最高的。数学在我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我的生活中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罗燕萍同学表示:"虽然当年落榜了,但对金老师的敬业精神非常敬佩。金老师师德优秀,为人师表,教学一流,是我们终身恩师。"高彩忠是1978年邛崃二中9个上线考生之一,他评价道:"金老师无论是教学水平,和教书育人方面都是一流的,还有就是高尚的人品,都影响着我们一生。此生与这样的老师有交集,此乃我等人生中的幸事!" 金滋堂培养的学生中,仅仅是高78级这一届就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杜跃平、全国土壤学专家吴立忠、武汉世纪联保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及江苏中远消防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马文超、四川音乐学院教授男高音歌唱家杨剑雄、邛崃市医疗中心耳鼻喉科专家喻继康、邛崃市泌尿外科专家邱贵良,以及在邛崃担任过公安局长的徐耘、技术监督局局长的徐伟、交通局局长的邓小波、粮食局局长的鲁冲、民政局局长的应时斌、曾经在青海高原保卫边疆二十多年副师级退役的陶明、空军成都航空四站处长的曾勇、成都市郫都区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姜林、邛崃市社保局副局长的罗燕萍、邛崃市建设银行副行长的李洪、邛崃市高硬镇党委副书记赵翼川、邛崃市孔明乡乡长宋子林、邛崃市技术监督局办公室主任吴亚琼、温江区交通局办公室主任游萍,另外还有五个同学毕业后纷纷走上讲台传承弘扬金老师的教学理念……这些优秀学子的成长轨迹,印证了金滋堂教育理念的成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升学,更是培养能够服务社会、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人才。 与金滋堂共事多年的英语老师韦淑安这样评价他:"金老师不仅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我为人处世的楷模。他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品格是永远值得敬佩的!"同事的赞誉从侧面反映了金滋堂在日常工作中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扎根邛崃:从异乡客到"老邛崃" 1987年,已经担任邛崃二中校长多年的金滋堂,又被调到邛崃师范学校担任副校长。即便走上管理岗位,他依然坚持一线教学工作,这种"双肩挑"的状态持续到他2002年退休。 从1965年到2025年,金滋堂在邛崃已经生活了六十年。从青春年华到耄耋之年,他把最美好的岁月都献给了这座川西小城的教育事业。当年的上海青年,如今已成为地道的"老邛崃"。 然而,乡愁始终是这位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金滋堂回忆,父亲临终时曾告诫身边的女儿:"你们上海的妹妹,应该记住在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邛崃,还有你们一个同胞哥哥!"说到这里,83岁的金滋堂眼圈红红,对故土和父母的思念溢于言表。 这种情感纠葛,正是那一代支边知识分子的共同体验。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奋斗、奉献。金滋堂的故事,是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的缩影,也是东西部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生动例证。 师者如光:教育人生的当代启示 回顾金滋堂的教育人生,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首先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金滋堂始终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他安慰落榜学生的话,体现了一种超越功利的教育智慧:人生是多元的,社会是广阔的,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而非全部。 其次是对教师职业的诠释。金滋堂在资源匮乏的年代,自己编写教材、设计习题,展现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力。在高考恢复初期的混乱中,他保持清醒,为学生指明方向,体现了教师的责任担当。 再者是对人生选择的思考。金滋堂从上海到邛崃的人生轨迹,看似是时代造就的偶然,实则是个人价值选择的必然。他用六十年的坚守证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地域的繁华与否,而在于能否在所在的地方发光发热。 如今83岁的金滋堂,依然精神矍铄,时常与学生们保持联系。他的一生,如同一本厚重的书,记录了个体与时代的对话,书写了教育与生命的交响。从黄浦江畔到白沫江边,这位上海教师的邛崃六十年,是一段关于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更是一曲跨越山海的教育赞歌。 在快速变迁的当代社会,金滋堂这样的教育者形象愈发珍贵。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在一个地方深耕细作,静待花开。这种专注与坚守,恰如金滋堂母亲编织毛衣的巧手,一针一线,织就温暖;又如他父亲制作船模的匠心,一丝不苟,铸就坚实。教育,正是这样一种需要时间沉淀、用心经营的事业。 金滋堂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的教育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教师的光荣不在于培养了多少"状元",而在于是否点亮了每个学生心中的那盏灯。这位83岁的老教师用他一生的行动证明:教育,是一种温柔的坚持,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守望,更是一种将异乡变为故乡的深沉力量。 邛崃市宝林中学退休教师:高彩忠 2025年6月12日 金滋堂(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