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龙门古镇。曾经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明清老宅错罗有致。而今都以消失殆尽,只剩下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坪种稀落的游客,这座千年古镇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与挣扎。
昔日荣光:江流淘不尽的历史印记
龙门古镇,绝非寻常街巷。其名“龙门”,本身就承载着“鱼跃龙门”的厚重历史期许。作为嘉陵江黄金水道上的关键节点,这里曾是千帆竞发、商贾云集的繁华水码头。历史的年轮深深刻印在现存的31处明清时期古建筑上,高耸的龙门古码头石阶曾迎送过无数南来北往的客货。抗战烽火中,它更是物资转运的生命线,书写过坚韧不屈的篇章。这片约0.5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是南充乃至川东北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地标。
现实困境:古镇在开发迷途中搁浅
然而,历史的荣光并未顺利转化为今日的繁荣。古镇发展正陷入多重困境。高坪区政府为推进古镇建设,曾动用大量人力财力,对数百户居民和单位进行大规模搬迁。这些搬迁户中,等待安置时间最长的已超过十余年,短的也有七八年,至今仍未得到妥善安顿。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拆除老建筑后,原址上新建的却是以塑料顶、钢架搭建的简易房屋。这些建筑毫无文化艺术价值,甚至连基本的安全标准都难以达到,不仅未能为古镇增添光彩,反而对古镇风貌造成了严重破坏,与周边古朴的明清建筑形成刺眼的反差。如今,原住民在开发决策中声音微弱,年轻一代持续外流,社区空心化趋势加剧,古镇“生活气息”这一灵魂正悄然消散。
龙门古镇的等待,是千年历史对当代智慧的一次叩问。它的兴衰,系于今日“摆渡人”的选择。这座嘉陵江畔的千年渡口,不应在沉寂中褪色,而应在觉醒中重焕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