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的砸窗者与沉默的大多数
[color=rgba(0, 0, 0, 0.3)]
谢歌说事
7月2日那个闷得令人窒息的夜晚,K1373次列车像一口密不透风的大蒸笼,在浙江金华境内因断电滞留。车厢温度迅速飙升至35℃以上,空气粘稠得几乎能拧出水。
一名黑衣乘客抄起了安全锤砸向车窗。
车厢热得像要把人蒸熟时,是他站了出来。这个抡锤砸窗的乘客,做了多数人在汗流浃背中反复掂量却不敢做的事。规则摆在那里:擅自破窗可能面临罚款、追责,甚至被认定扰乱秩序。但当高温让老人头晕、孩子哭闹,当“等一等”的忍耐逼近生命耐受的极限,所谓“规则”是否还该成为枷锁?他砸开的何止是车窗,分明是用近乎莽撞的勇气,为一车人砸出一条喘口气的生路。这种不计后果、为生存抗争的狠劲,何尝不是平凡人在绝境里爆发出的英雄气?
有人用毛巾擦着不断滴落的汗水,有人扒着狭小的气窗徒劳地吸气,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呼应,甚至连一句集体的呼吁都没有。所有人都眼巴巴望着列车员,等着“上面”的指令,仿佛只要沉默就能让闷热自动消散。这种沉默太熟悉了,纳粹肆虐时,多少人目睹邻人被拖走却紧闭门窗;社会不公上演时,多少知情者因怕惹祸而三缄其口。K1373的车厢里,沉默成了怯懦的遮羞布,成了冷漠的保护色。生死关头,人本能的自保欲压倒了互助的勇气,抱团求生?太难了。
或许有人会辩解:怕违规担责,怕擅自行动干扰救援,铁路总有处置流程……这些顾虑并非全无道理。可当乘客中已有人出现中暑征兆,铁路方打开气窗、发放矿泉水的举措,显然像往滚油锅里泼水般杯水车薪。此时砸窗通风,几乎是肉眼可见的唯一生路。死守“流程”而放任生命受威胁,究竟是守规还是失职?当规则的教条与生命的迫切发生冲突,孰轻孰重本不该成为难题。
与黑衣青年这份孤勇形成刺眼反差的,是满车厢的死寂。那个危急的瞬间,黑衣青年碎裂的岂止是玻璃,而是满车厢凝固的沉默,这声脆响,照见了困境中人性的两极。黑衣青年砸窗时,有人喊“英雄”、加油,可当青年被带去接受“批评教育”时,全车人又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记得某年的某一天。我叛逆的在朋友圈牢骚,同时在微博上发出我内心的呐喊。为此才逃过一劫。想想都感觉后怕,我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我为什么会那么勇敢,这件事成为了我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有人说,砸窗的勇气,需要练习,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三年那个悲伤才过去不久,那种顺从带来的羞耻,仍然在很多人心中,但是你是否真正进行过反思?这列火车,就是一个新的检验。
这些年发生了许多事,令人唏嘘和记忆犹新。很多有良知的人正在分批退出对他人痛苦的关注。所以,我从不去嘲笑那些敢于反抗的人,因为他争取到的光明,同样会照亮你,即使你什么都没做。
这场列车上的风波,像一片锋利的切片,剖开了人性的复杂肌理。砸窗者用近乎“违规”的举动点燃了求生的火光,而满车的沉默却让人窥见群体的麻木。下次若我们也困在类似的“蒸笼”里,无论是高温围困的车厢,还是其他规则与生命博弈的绝境,能否少一些“等靠要”的惯性,多一点打破沉默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当规则与生命的天平倾斜时,我们该如何校准刻度?别让对“秩序”的盲从最终成了勒紧脖颈的绳索,更别让沉默变成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