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慈平
7月10日,彭州市蒙阳镇的天气预报温度为摄氏32度,实际地表温度为摄氏35度。三台县光兰川剧团在此间的演出继续进行,演员厚重的戏服便被汗水浸透,如同淋了一场急雨。这是他们辗转到蒙阳镇演出的第35天。七月的热浪接踵而至,32摄氏度左右的天气成为常态,舞台上的戏服成了密不透风的“蒸笼”。每进行一场演出,演员们个个如同“落汤鸡”。搭建在舞台及四周的住处拥挤不堪,风扇呼呼的吹,但闷热难消,常使辛苦一天的艺人们彻夜难眠。每天从成都、彭州、郫都等地赶来的观众,内心交织着观戏的渴望与对演员的深切怜惜。然而,团长李光兰伫立台侧,目光坚定:“只要演员扛得住,只要还有观众走进这剧场,再热再难,这戏台就不能空!”
回望去年夏天,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前所未有的酷热曾迫使李光兰无奈地按下了暂停键,停演二十余天——那是剧团2006年成立以来首次因天气中断演出。但今年,一股源自心底的倔强支撑着她在热浪中坚守。这坚持,源于三重深沉的执念。
其一,是融入骨血的挚爱。对李光兰和剧团的伙伴们而言,川剧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灵魂的守望和归宿。“我这一辈子在乎的,就是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团。”这句朴素的心声,在2006年剧团诞生时便已生根。二十年风雨兼程,辗转川渝两地五十余个市县区的城乡,上演了6800余场戏。她带领着一群同样“以戏为命”的人,在铿锵的锣鼓与悠扬的丝弦声中,早已将自己和一团人活成了行走的川剧。
其二,是生存的沉重担当。作为班主,李光兰肩负着养活一班人的重担。演出是剧团的命脉,一旦停歇,便如无源之水。二十年来,丈夫默默地将打工挣来的辛苦钱,按月转到李光兰的银行卡,填补亏损,支撑运转。这份来自家庭后方的无声奉献,是光兰川剧团能够成为“唯一一家20年班子不散、演出不停的民营剧团”不可或缺的力量。
其三,是岁月酿成的深情厚谊。在无数场演出的锣鼓丝弦声中,演员与观众早已悄然结下不解之缘。观众心疼演员在高温下的挥汗如雨,演员感念观众的执着守候。这份相互疼惜、彼此支撑的默契与信任,构筑起一个风雨难侵的精神家园——台上台下,谁又能离得开谁?
眼下,“三伏天”的考验步步紧逼,35摄氏度乃至更高的热浪已然袭来,短暂的休整或许难以避免。然而,李光兰骨子里那股“任性”劲儿丝毫未减:“只要老天爷缓过劲儿,只要演员们顶得住,咱就得赶紧把戏唱起来!”她深知,每一次开锣,不仅是为了不负台下那一道道期盼的目光,更是用滚烫的汗水,去浇灌、守护川剧这门在乡土基层濒临断代的艺术火种。
二十年如一日,光兰川剧团在时代的喧嚣中,固执地守护着一方舞台。那戏服上层层叠叠、洗不尽的汗渍盐霜,无声地诉说着何谓“死心塌地的爱”。当汗水浸透的不仅是厚重的戏服,更是一代川剧人对这门艺术的生死承诺时——这份在酷暑中咬牙挺立的坚韧,便成了川剧血脉在民间土壤中依然顽强搏动的最强证明。只要还有人愿意在高温中架起锣鼓,那些仿佛即将随风而逝的古老唱腔,就能穿透灼人的热浪,唱响民间艺术舞台,留住川韵古风的历史人文精神血脉。
https://picapp.mala.cn/forum/20250710105534front1_0_7901911_FuBO5STCyqvasF10e4_9hki3kiqZ.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