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儿戏
文/南湖居士
某高校决定开除一名违反校规的学生,竟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着实令人感到特别意外。话说依规进行处分是大学拥有的权力,其实无可厚非,然而一则公告惹来如此广泛的讨论,表明该事件的确有一些可以深挖的东西。
总体来讲,由一开始的迅速发酵,到目前的逐渐平息,笔者仔细梳理了一遍舆论争议的焦点,内心有个感受愈发变得强烈,便是本应严谨认真对待的东西,却完全沦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儿戏。首先,针对网络流行“私人生活属于道德范畴”的观点,谈谈该不该开除的问题。平心而论,评价学生的私生活超过了学校的管理权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道理的。倒不是说开除的决定不对,而是我以为,施加严厉的惩罚需要有理有据的支持。看看那部校规里的相关条款: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视情节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想来,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算是犯错误的体现;至于有损国格、校誉,便十分空洞了;视情节,则是更加模糊不清的叙述。不管怎样,校规也是规则,是规则就得拿出客观的具体标准,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决。倘使当事人的行为恶劣程度达到了开除条件,那么最后的扫地出门,自然令大家心服口服。偏偏规则的制定如同儿戏,用起来的时候毫无公信力,到底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缘故,难免陷入质疑的漩涡。
其次,当事人的真名被公示,然后遭到全网传播,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从校规凌驾于国法之上,从漠视公民隐私权的普遍现象,可知捍卫正义又是另一种儿戏罢了。学校执行校规,不可违反国法;维护教学秩序,不可破坏社会秩序,这是公认的基本要求。很无奈,执法者违法总是把正义推向无比尴尬的境地——按照校规开除品行不端者,利于校风校纪,当然是守护着正义,但是获取正义靠的是侵权的非法方式,所谓的正义此刻几乎沦为儿戏,大抵不能再叫做正义了。究竟一些主流媒体的匡扶正义更显荒谬,他们一边批评学校的通报直接使用了真实姓名,一边在发布的新闻报道里面不断曝光这位同学的真实姓名,由此产生热度疯涨的巨大轰动效应。一般装金是人,刮金也是人的神奇操作,算是让正义彻底沦为了儿戏吧。眼下,程序正义形同虚设,一切只追求结果,又是常态化的任性了。连什么是正义的内涵都没搞清楚,却硬是装模作样地伸张正义,难怪现实脱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写了一堆,稍微总结一两句:如今太多重要的事情难逃沦为儿戏的命运,症结就在于对人的尊重和对事的敬畏已经丧失殆尽了。若是规范、秩序、正义、安全、天理等文明的基石皆可消费,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底线和原则一旦沦为儿戏,类似幼儿血铅异常的丑剧将变成群众身旁的一颗定时炸弹!
2025年7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