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批判文章,总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旧时代的病灶——礼教的虚伪、国民性的麻木、弱者的自欺、强者的霸凌,字字带着体温与痛感。若从现实落笔,或许可以从这些延续的“病灶”里找切口:
比如,当“围观”从街头蔓延到屏幕,指尖的冷漠比当年伸长的脖子更甚——看客们在热搜词条下敲出刻薄的评论,用他人的狼狈喂养自己的无聊,这与《药》里伸长脖子看杀人的看客,内核并无二致。
又比如,“面子文化”的变种:有人为了社交平台的点赞伪造生活,有人在酒桌上用虚礼掩盖利益交换,就像《肥皂》里四铭先生用“义愤”包装自己的龌龊,体面的外壳下藏着不堪的算计。
还有那些被规训的“沉默”:职场里对不公的忍气吞声,社交中对错误的集体失语,恰似《祝福》里鲁镇人对祥林嫂的冷漠,我们以为是明哲保身,实则在重复着“吃人”的循环。
现实的笔,其实一直握在每个人手里。是续写麻木,还是撕开裂缝?或许,这正是鲁迅留给今天的思考题。
直面这些不堪的真实,落笔时总觉手心沁汗。但正因其刺目,才更需我们以推动法治进步为炬,照亮那些被阴影笼罩的角落。
法治的完善,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让“围观”的冷漠在规则面前收敛,让“伪装”的算计在透明中无处遁形,让“沉默”的隐忍被公正的裁决所取代。当每一个个体的权利都被法律稳稳托住,当每一次不公都能通过制度得到纠正,我们才算真正接过了那份“后继有人”的责任——不是回避真实的不堪,而是用理性的力量,将其改写成更值得期待的模样。这或许艰难,却是让未来能坦然回望的唯一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