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972|评论: 0

[其他] 与时间赛跑 “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首展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5-7-28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39年夏天,一支特殊的队伍从昆明踏上了穿越四川的行程。173个日夜,35个县,730处古迹……他们以测绘仪、胶片、笔、纸为“武器”,在战火中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明抢救行动。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市美术馆主办、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的“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于7月26日在成都市美术馆A区启幕,首次大规模、系统性披露营造学社在80余年前所摄的具有代表性的700余张照片,并将持续展出至明年1月。
新建 DOCX 文档793.png
(↑展馆入口)

01与战火抢跑
回答“书生何以报国”
1939-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曾在巴蜀大地完成了一次古建策划的“逆时代”壮举。学社成员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在抗战大后方四川,进行了173天的川康古建筑调查以及以李庄为据点的重要田野考察工作。
1939年8月至次年2月,梁思成、刘敦桢带领莫宗江、陈明达等助手,在四川省和西康省(1939年成立,1955年撤销)进行古建筑野外调查。
新建 DOCX 文档991.png
(↑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照片)
半年时间里,他们走访了35个县,调查了730余处汉阙、崖墓、摩崖、古建等,并通过对大量汉阙、崖墓和石窟中石仿木结构的考察,推知了中国汉代木结构建筑的“真面目”,为唐代前的建筑史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同时,这次川康考察也对四川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调查与记录,从广元千佛崖的奔走呼号,保护当时的古建不受道路扩展爆破损伤,到首批对大足石刻进行系统性调查等,他们为国家为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也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与数据。
新建 DOCX 文档1222.png
(↑梁思成在李庄)
1940年,因战火再迫,中国营造学社与同济大学、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迁往李庄,逾万名学者与学生在此汇聚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学术精神的文化方舟。
6年来,时局艰难,贫病交加,梁思成外出典当物品,赴重庆寻求研究经费支持学社运转;林徽因胞弟在空战中阵亡,自身卧病在床……但在夜晚李庄的陋室里,学术信仰比烽火更加闪亮——梁思成、林徽因在马灯昏黄的光晕里,讨论、构筑出《中国建筑史》,结束中国没有由国人自己书写的建筑史的局面。他们重构了中国建筑的话语体系,更彰显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学术报国”的精神内核。

02系统性首展
以珍贵照片“亲历”现场
成都市美术馆一支由建筑学、艺术学、设计学等多学科背景构成的年轻策展团队,在180天的策展历程中,外出考察调研近10次,跨越数千公里,梳理数万字文献资料,从遗留下的3100余张照片中遴选,首次大规模、系统性披露了具有代表性的近700张照片、100余份手稿及数字化成果,并用现代艺术手法视觉转译,以两大板块“逆时代的173天”“李庄!李庄!”呈现那段80余年前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的故事。
新建 DOCX 文档1718.png
(↑展览展陈)
在成都市美术馆A区 A7-A8展厅,展览展陈通过学术文献与视觉融合的方式,以刘敦桢先生的《川康调查日记》视角与田野调查照片带领观众追随学社足迹,走过复刻的李庄工作室、渠县汉阙田野考察场景,闻墨香、触摸建筑浮雕,配以后人口述、AI动效、点云数据等十余处影像资料,为观众精心构建出沉浸式体验空间。
7月26日,刘敦桢的儿子刘叙杰、孙子刘圻,梁思成、林徽因的孙子梁鉴,外孙于晓东、于葵作为首批观众进行了观展并受邀在开幕式上对谈。
营造学社成员的后人对此次展览均给予高度评价:以94岁高龄亲临成都为展览“扎起”的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叙杰说,自己10岁来川,在宜宾李庄待了六七年时间,至今可以说一口标准的四川话——情到深处,老人一度哽咽难言;梁思成、林徽因的孙子梁鉴更是以“震撼”来概括观展的感受……
新建 DOCX 文档2070.png
新建 DOCX 文档2071.png
(↑与营造学社后人对谈)
营造学社成员的后人此前慷慨提供了文献、手稿、照片等珍贵资料,让历史细节更加鲜活,也在对谈现场分享了关于营造学社成员的故事,与现场观众一起向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文化守护者们致敬。

03“漫长”作何解
在川古建调查历时最久
继《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一书于去年年底出版,今人重走调查线路的另一重要成果——《中国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图录》(全六册)也在展览中正式发布。两书作者、青年学者萧易,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宇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新书发布会。
萧易介绍,营造学社在华北等地的早期调查时间都不长,要么一两周,要么一个月内,但在四川的古建筑调查却从1939年8月26日到1940年的2月16日,持续了173天,是营造学社所有调查“最漫长”的一次。这个调查相对于营造学社的其他调查而言,披露的时间却很晚,他2018年才经授权拿到相关照片。而营造学社迁到宜宾李庄后,学社成员在没有经费支援的情况下,即使要典当棉服和手表,还在继续做调查……这些都是专著和展览都定名为“漫长的调查”的原因。
新建 DOCX 文档2552.png
(↑美轮美奂的古建展出效果)
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肖飞舸则表示,希望这次展览能唤起社会各界对中国营造学社留下的丰厚学术遗产和精神遗产的持续关注,尤其是学社在四川这一段历史的深入研究。她同时认为,四川文化遗产的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汉阙、石窟、石刻、古建、崖墓等,“大大填补了建筑史中汉唐阶段的空白。”但这些遗产分布比较散,所以在这方面还未形成文旅推广上的拳头产品,“不像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那样集中在一座山上,既方便游客去,也容易做推广。”营造学社当年的古建筑调查其实是四川文化遗产的普查,大家有空的时候,也不妨循着他们当时调查的足迹走一走、看一看。
新建 DOCX 文档2830.png
(↑展出首日,观众排队体验)
新建 DOCX 文档2846.png
(视频 | 成都市美术馆,图源 | 成都市美术馆,部分文字综合成都市美术馆官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9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