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语法”,营造学社便曾是中国建筑学界重量级人物的荟萃之所。在大众眼里,这一久远年代的学术团体,因为有梁思成、林徽因伉俪的加入而更显星光熠熠。
从1930年成立到1946年停止活动,营造学社通过专题调查整理出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许多现在名扬四海的珍贵古建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都是通过学社成员田野调查和测绘研究而被重新认识。
川人知道营造学社也因为宜宾李庄,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学社成员在那里住了6年。但他们当初穿越战火、“逆时代”在川考察的173天,直到近年随着考察照片的意外发现、调研、整理等,才渐渐浮出水面。
这173天,对应的是1939年8月-1940年2月,涉及当时四川(含成都、重庆)、西康(今雅安)的35个县市,拍下了3100多张照片。时隔80多年的今日、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成都市美术馆特别推出《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重磅大展。
(↑肖飞舸主持展览开幕式)
作为此次展览策展人,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在紧张布展间隙接受了专访。“海归美女”“文博卷王”标签下,肖飞舸首度透露了自己职业以外的部分个人信息,也为更多以颜值、爱情、家族而被人津津乐道的林徽因设立了《她是一个建筑师》特别单元。
“她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好不好?”
肖飞舸说,希望大家更多关注林徽因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以及首批现代知识女性的情怀和格局。在对文化遗产“天然喜欢”的同时,肖飞舸对林徽因的特别致意,也注解了当代女性的精神成长和职业追求。
01海归美女
关于肖飞舸,之前的媒体报道提及她的履历,往前追溯到厦门大学,就算“到此为止”了。
作为地道成都姑娘,肖飞舸还先后就读于三圣街小学(今已不存)、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包括初中和高中),家中父亲、表哥、表姐都是艺术专业出身。家庭艺术氛围熏陶之下,从小就学画画的她很早就知道,自己肯定会从事艺术相关专业。“我其实不算有艺术天赋,加上非常喜欢文科,因而认定了会向艺术和文科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否认自己是林荫学霸后又补充“学习还可以、正常”的肖飞舸,填报了厦门大学的艺术史和文化管理专业。
“当时中国没有文化管理行业,而在艺术史方面,法国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本科毕业,肖飞舸在法国尼斯大学攻读文化管理硕士,三年间,全法3000多座博物馆,几乎都曾留下她的足迹。之后回国,她相继在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法国大使馆、成都法国领事馆工作,并从2009年起,把“刷博物馆”的爱好转为事业,先后在成都金沙博物馆、成都博物馆都有任职。
(↑肖飞舸早年照片)
“我非常喜欢成都。首先我是成都人,回成都,就是要选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有做头’的地方。”肖飞舸认为,成都不管东南西北哪个门,“出去一个小时之内,都有唐宋元明清的各种遗址”。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成都在面向全国的竞争中有很好的基础。彼时成都文博还刚刚起步、欣欣向荣,“一是基础好、二有很多可能性”,她于是一头钻进了成都的文博圈子,并于33岁那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开讲金沙和古蜀文明。
02文博卷王
截至目前,肖飞舸已策划近20个国际大展。其中,2017年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现代之路——法国现当代艺术展》是成博第一个西方艺术大展和成都第一个西方艺术通史展;2018年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放弃了宏大叙事,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切入,诸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火车北站送别的照片,曾把观众当场看哭。
“好的展览不仅是传播知识,还要传播理念,是基于理性的感性产品,最后要调动观众的情绪。通过小的切口,以人的视角进入,就容易让观众共情。”肖飞舸如此总结的同时,认为开展后能打动观众,就是自己做展览的乐趣所在和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进行作品点交)
当业内评价她“文博圈最卷,没有之一”时,肖飞舸照单全收:“这个……好像是。”
这种卷,跟个人喜好有关。“我很喜欢、很喜欢做展览。”她不自觉把“很喜欢”加重了语气,又重复了一遍。并且她认为,展览的成败在细节,“其实好多事情,包括时装、高定,都是细节决定成败”,而展览既需要切入点、人文视角、展览构架,也因为是传播性的视觉产品,展览看上去是否让人舒适、细节是否精致,视觉这一关很重要,所以如果她是策展人,必定会亲力亲为、紧盯施工。
这种卷,也跟策展的工作性质有关。成都市美术馆没有常设展,都是临展,为提高展场利用率,从撤展到进场布展,能给到的时间非常有限,赶工期就意味着熬通宵,“已经不记得熬了多少个通宵。”虽然成都市美术馆有一批独立、成熟的策展人,面对注定要抢工期的临展需求,在大家都累的情况下,也需要她亲自下场,对刚入行的“新兵”进行手把手项目式教学。
高强度工作换来的是:成都市美术馆开馆四年半以来,观众量近600万、自媒体粉丝近180万,推出了40多场高品质临展,国内美术馆展览最高奖、文旅部奖项均收入囊中,“这个馆还备案了博物馆,四川省十大精品奖也拿了两次。”
03布展“民工”
采访于7月24日下午3点进行,肖飞舸还没有来得及吃当天的午饭,而头天晚上她一直守到凌晨3点,才离开飘满粉尘的布展现场。妆是自然顾不上化的,她就着半碗豆浆囫囵吞了两片饼干,然后打开话匣子:
“昨天晚上几十号工人同时施工,今天终于有空调了。前段时间那么热,这里却一直没办法开空调……”
“我们有一个展陈设计师,天天都是一身黑,结果因为天天在工地上,黑鞋生生穿成了灰鞋……”
“如果说展览是光鲜、亮丽、精致、优雅的,在其背后,是我们长时间蓬头垢面,进行了大量的人力投入。”
(↑展前2天)
对此,肖飞舸其实不以为苦。
这次策展《漫长的调查》又是她自己揽的活,题目在去年底定下来,今年初启动筹备,前后持续约180天,“作为文博人,我对古建有天然的感情。”“古建是专业性很强、知识体系很庞大的一个专业,我艺术设计出身,从视觉的角度,对文化遗产有天然的兴趣。”“当初跟着萧老师(注:《漫长的调查》一书的作者萧易)参加调研,我就想让这批资料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有这个愿望好多年了。”
(↑考察石窟)
青年学者萧易2019年启动调研的时候,肖飞舸还在成都博物馆工作。看到营造学社在四川的那些照片,她深感震撼,“之前我都不知道,四川竟然有这么多石窟和古建。”通过亲历调研,她更是意识到营造学社当年调查的不易,好多地方,开车要七弯八绕才能抵达,“有时要把车停得很远,大夏天走上去,被蚊虫咬得浑身是包……”
营造学社在四川共留下3100多张照片,萧易是以重走的方式去整理的。但用展览的逻辑来呈现,就要重新梳理一遍。首先得熟悉材料,这3100多张照片,什么时候在哪里拍摄,需要重新对应;要以展览构架,把具有叙事点、故事性的节点选出来,肖飞舸就带领团队,从3100多张照片中选了700多张。展览中还用了很多测绘图稿,去找图稿、去得到授权、去对应合适的点,也是大量的工作。
(↑整理挑选营造学社照片)
“我们之前做的文博展或艺术展,展品有多少件是确定的,展品拿到手上也是确定的。这次的展品,第一量大,第二学术性很高。虽然团队里也有学建筑的年轻人,但是营造学社非常专业,每张照片是什么古建筑、什么古建构建,涉及哪些文化遗产,汉阙、石窟、崖墓……照片本身呈现出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学术性,需要我们做到尽量不出错。而前面文献资料的梳理决定了文本的撰写,文本撰写决定了展陈形式,展陈形式决定了展品的制作,之后才能下料、制作、布展。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按照时间节点来,必须做到环环相扣。”肖飞舸介绍,加上VR、音频、视频、融合投影等的综合运用,她对此次布展效果信心十足。
(↑展前9小时效果)
04“看见”女神
在自己的策展项目中,肖飞舸对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展览也记忆犹新,“这是我从女性自我觉醒和自我成长的角度去做的展览。”
此次展览,关注度和话题度很高的林徽因虽然没有参加营造学社在四川的173天调查,但因她是营造学社的重要成员、且在宜宾李庄住了6年,所以肖飞舸在展览第二版块《李庄!李庄!》设置了《她是一个建筑师》特别单元。
(↑林徽因取得美国宾大学位照片)
“大概10岁时,在报纸上看到林徽因的事情,我就对她很感兴趣。我其实从小喜欢建筑,但我是文科生学不了建筑,所以一直觉得,一个女性能学建筑很了不起。”肖飞舸说,同样作为女性,她希望大家更多去关注林徽因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及首批现代知识女性的情怀和格局。
论气节,营造学社迁到宜宾李庄后,条件艰苦到需要典当棉袍、手表去吃饭的地步,儿子梁从诫问:“如果日本人打到李庄怎么办?”林徽因说:“中国的读书人总是有一条退路的,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论学识,和梁思成在华北做建筑考察时,是林徽因在梁上发现题记,才证明了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始于唐代。包括梁思成在李庄撰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给予了很多帮助。中国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她都参与设计,她对中国的工艺美术还有着巨大的贡献。
根据林徽因外孙女于葵的讲述,林徽因在昆明曾经暂住的破庙,晴时尘土飞扬、雨时泥泞不堪,林于是发挥建筑师特长对破庙进行改造,让女儿梁再冰觉得:“哇,妈妈好厉害,妈妈简直跟魔法师一样!”
(↑林徽因以建筑师身份参与新中国建设工作)
展览中有很多类似的鲜活故事,让大家了解更加真实的、更加贴近生活的林徽因。
值得一提的是,肖飞舸选用了林徽因与山西明代铁佛“对视”的合影作为单元主陈,加上各种林徽因的合照、单人照,将林徽因特别单元作为临时办公室的肖飞舸,也在国民女神照片的无声凝视中,完成了布展的最后冲刺……
(↑林徽因、梁思成分别在田野考察中)
肖飞舸说,尤其到了人生后半程,女性人格魅力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你注意自己的appearance(注:外貌)、言行举止,是尊重他人、愉悦自己。而作为社会人,你是否能对周围的人产生价值、能不能帮到别人,包括你的表率作用、人格魅力,可能更是美的评判标准。”
(部分图源 | 成都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