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名校
7月天的热闹从不缺席:几天前,“尚韦帕”席卷南方,狂风暴雨打乱城市节奏;几天后,高考录取的浪潮以更猛烈势头涌来,这场无硝烟的“台风”里,最刺眼的变化莫过于——名牌大学的录取分数,降了。
不是个例,是趋势。清华北大在广东的录取名次下滑,老牌985、211的部分专业分数走低,就连北大的冷门小语种,也出现在了提前批补录名单上。曾几何时,“名牌大学”四个字是金字招牌,如今却在考生和家长的算盘里,悄悄变了分量。
这背后,是考生对“职业稳定”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清晰到愿意为它押上分数。他们算得明白:上海海关学院虽不是985,却能直通体制内,分数自然飙到中等985水平;军警院校带编制的专业,哪怕要定向服务,也比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更“靠谱”。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这类新兴高校异军突起,靠的不是历史积淀,而是“保就业”的承诺;那些开设本硕博连读班、保研率明确的院校专业,分数一路看涨,只因能提前锁定未来。
没人再为“名牌”二字盲目买单。“北大的护理也是护理”成了共识——读大学时,它是北大;找工作时,它终究是护理。专业与职业的距离,被考生丈量得清清楚楚:学计算机能进大厂拿稳定薪资,学师范能考编当老师,学临床能进医院捧“铁饭碗”,而文科专业因就业面窄,不仅缩招1%,广东本科线更比去年暴涨36分。
升学路径的复杂,更让“稳定”成了硬通货。考生们不再只拼高考分数,而是早早规划:初中练竞赛、高中刷雅思,参加五六所高校的笔面试,家长则提前半年收集信息、制定策略。这一切付出,都为了增加确定性——就像考公、考编热的逻辑,与其赌一个“未来更好”的空头承诺,不如抓住眼前能摸到的稳定。
当“职业稳定”的优先级超过“名校光环”,当考生能清晰说出“这个专业考编容易”“那个学校就业率90%以上”,名牌大学的光环便不得不让位于现实。不是不向往名校,只是比起“我毕业于XX大学”的体面,他们更想要“我能稳稳当老师/进海关/做医生”的踏实。
这场录取季的“台风”里,“别了,名牌大学”不是告别敬意,而是告别迷信。考生们用分数投票:未来的路,要自己选得明明白白,走得稳稳当当。
作者:李路
地址:四川省营山县黄渡中心小学教。
联系电话:13378184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