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各社交媒体平台掀起一股针对“咖啡店主理人”的模仿恶搞热,博主们纷纷还原消费者“误入主理人咖啡馆”的场景:“主理人”对进店顾客“爱搭不理”,服务姿态堪称“霸凌式”;产品介绍掺杂生僻英文单词,从咖啡豆产地拉扯到口感“前后调”层次,听起来天花乱坠的手冲,一尝一个翻车。这些恶搞视频在网上催生出“太潮不敢进”“规矩比服务多”等热梗,更触发了网民“去主理人店呼叫服务员”的行为艺术。
“主理人”是一个网络用语,其指代许多年轻人扎堆进军咖啡馆、服装买手店、独立书店、手工烘焙坊等颇具“品位属性”的行业,弃用“老板”的称呼,给自己加上了“主理人”的头衔。
伴随着这一概念在青年创业者中走红,质疑声与嘲讽声也日渐壮大起来。许多网民吐槽所谓“主理人”的店铺往往规矩多、态度差,还会对新老顾客区别对待。因此,人们对这个称呼越看越不顺眼,纷纷戏谑调侃。“主理人主打一个不理人,本质上都是请不起服务员,但凡雇个人,资金链都得断。”“主理人店铺的雷点概括起来就是价格虚高、服务缺位和身份虚伪。”“现在一块砖头能砸中十个主理人,甚至衍生出街头饮食文化主理人、古法煎饼主理人等荒诞称谓。”“主理人高级感就是傲慢、装腔作势,用一种假洋式的东西给大众划分阶级,很不喜欢。”
有观点认为,消费者并非抵触“主理人”概念本身,而是借吐槽标签控诉商家缺失服务核心、背离商业本质的行为。这场恶搞风波的本质是消费市场对“伪精致”的反感,当商家想用高级标签包装自己,却缺乏与之匹配的产品或服务时,消费者自然会揭穿这场皇帝的新衣。这也提醒整个服务业,唯有回归产品品质与服务初心,摒弃空洞概念与虚假人设,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与市场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