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当下的青年戏曲演员宽容一些
江天漫笔 2025年08月26日 18:19山东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兴艺术形式对传统戏曲生存造成了巨大冲击。几十年过去,台下看戏的人少了,台上演戏的人也老了。戏曲这门承载着千年文化的艺术,正慢慢从大众视野的中心退向边缘。而站在这道“边缘线”上的戏曲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常常要面对“一代不如一代”“韵味不足”“功力不够”的评价。面对这些论调,我想说:在戏曲式微的当下,能坚守这方舞台本就不易,对他们,我们应该多一份理解与宽容。
上海京剧院演员练功(图片来自网络)
对戏曲演员宽容,首先要看见“坚守”本身的意义。娱乐方式百花齐放的今天,选择戏曲意味着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常香玉、袁雪芬、红线女、丁果仙、新凤霞……已故的老一辈艺术家成名时,戏曲是街头巷尾的“流行歌曲”,随便搭个台子、唱两嗓子就能吸引来满场观众,每天演出三四场,演出排期能从月初排到月末,在日复一日的“以演代练”中,演出技艺自然是越来越精湛。
可现在呢?许多地方戏曲院团,每年求爷爷告奶奶开拓市场,商演场次仍是屈指可数。有的基层剧团,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来弥补差额拨款的空缺,即使疲于奔命也不过每月发给演员2000元左右工资。演员们不仅要面对收入不稳定的压力,还要承受“现如今谁还看戏”的质疑。有位年轻演员曾说,当年一起在戏校学习的同学,一半以上改了行,有的去做了影视剧,有的开了舞蹈培训班,这些行业来钱快,能比唱戏好一些。只有她和少数几位还在坚守着“唱念做打”的日常。
在排练场,对着镜子反复打磨一个眼神、一个身段,哪怕台下只有几十位观众,哪怕台下都是白发老人,也要认真完成每一场演出——这样的坚守,本身就值得尊重,我们不能轻易用“不够好”的标尺来衡量他们在戏曲艰难时期的努力。
河南豫剧院三团送戏下乡演出(图片来自网络)
青年一代没有老一代演得好,在某种层面来说,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也要理解“水平差异”背后的困境,要看到新一代与老一代成长环境的天壤之别。
老一辈艺术家的黄金时期,戏曲市场繁荣,他们能在一次次与观众的互动中调整、巩固、提高,在与同行的切磋中精进技艺,甚至能得到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这样的大师亲自指点。可现在的年轻演员,别说“大师亲授”,就连常态化的演出机会都成了奢望。有位省级院团的青年演员说,自己几乎没有演角色的机会,有时能在台上跑个大龙套还需要努力争取,大部分时间只能在排练厅里“对着空气演”。再这样下去,她都快忘了自己是个唱戏的了。
戏曲是“活的艺术”,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这“十年功”不仅需要闭门苦练,更需要在舞台上与观众的反馈碰撞、在不同场次的演出中积累经验。没有足够的演出机会,就像学游泳的人总在岸上练习动作,即便姿势再标准,也难有水中的自如。
所以说,当我们觉得青年演员“差点意思”时,不妨多想想:他们缺少的或许不是天赋与努力,缺少的是老一辈那样的成长土壤。
宁波小百花越剧团青春版《玉堂春》演出(图片来自网络)
要对青年戏曲演员宽容一些,这种宽容不是放任不管、一味吹捧,而是要以包容纠错为桥梁,为他们搭建成长的阶梯。戏曲的传承,终究要靠青年演员,而他们的成长,离不开观众的容错纠错,让他们发展得更好。
记得几年前,一位年轻的地方戏曲演员在演出时忘词了,相关视频被拍摄发到微信群里。大家并没有一味的指责贬低他,而是宽容又深刻地指出“他演这个角色的机会太少了,再多演几场肯定会有改善”。后来,剧院专门为他安排了加演场次,让他在演出中纠正错误。
除了观众的包容,院团和社会也该多给青年演员创造成长机会:比如在各类文旅推介项目中加入戏曲演出,让他们能在景区、剧场里多露脸;比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戏曲新人计划,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努力;比如多组织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演出,让他们排新戏、演新角色,让他们在与不同观众的接触中积累经验。
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青年戏曲演员也需要在一次次“被允许犯错”“被给予机会”中,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风格,扛起传承的重担。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戏曲进校园活动(图片来自网络)
戏曲不应该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其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注入新的生命力。在这个戏曲不景气的时代,对青年戏曲演员的宽容,也就是对戏曲传承的守护——只有让更多演员能在舞台上站稳脚跟,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真正“活”下去,“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