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时期高官,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华事务主任杜如松发表文章:
在现代史上,美国还是头回遇到一个在多数关键实力维度上拥有更大体量的竞争对手——中国。仅凭美国自身国力,可能已不足以应对这一挑战。《纽约时报》在9月7日发表的长文中再次炒作起中美竞争。
两人称,美国仅靠单打独斗,已无法在规模和能力上匹敌中国,中国在经济、制造业、科技和军事等多个关键领域已超过美国。美国若想保持全球主导地位,必须发挥“盟友优势”,联合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经济、技术与军事力量来对冲中国的规模优势,否则下个世纪就将由中国主导。
世界正处于这样一种时代,衡量美国霸主地位的真正标准将是华盛顿能否构建所谓的“同盟规模”,即与其他国家联手,在经济、技术和军事领域进行全球竞争的实力。
然而,美国似乎在反其道而行之。奉行单打独斗、以关税为核心的外交政策,已经疏远盟友,还给中国加强盟友体系的机会。
在整个20世纪,美国通过产能与创新力击败德国、日本和苏联。但中国不同。在最关键的战略竞争指标上,中国已超越美国。
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近30%。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是美国的两倍,汽车、船舶、钢铁、太阳能板的产量都远超美国,还生产全球70%以上的电池、电动车和关键矿物。在科技领域,中国的活跃专利和高被引论文数量超过美国。在军事上,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军,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0多倍,并且正迅速成为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和量子通信领域的佼佼者。
数量本身就代表一种质量。
大国兴衰常常取决于规模,随着生产力水平接近,人口更多、领土更大的国家最终会后来居上。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最终被美国和俄罗斯追赶并超越。20世纪,美国一度让敌人心生畏惧:希特勒称美国是一个“拥有难以想象生产能力的巨人”,而策划偷袭珍珠港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则承认,他在太平洋上只能短暂横行,因为美国工业力量最终会压倒日本。
如今,这种规模优势正是对中国的最佳描述。美国若想与中国匹敌,必须依靠联盟放大自身力量。美国的自我更新固然必要,但光靠自身远远不够。毕竟单独来看,美国在许多重要指标上都弱于中国,但如果与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联手,美国就能对冲中国的规模优势。
可伴随着政府推行的强硬政策,美国的全球声望大幅下滑,在许多国家都低于中国。如果真要加强盟友规模,可能会依赖更多施压。这或许能在短期内迫使一些伙伴让步,但长远来看会耗尽信任。
要求盟友多做一些并没有错,但他正在把宝贵的筹码浪费在错误的目标上。与其满足于含糊的贸易承诺,他更应推动盟友在能引发美国再工业化的关键领域进行长期且明确的投资。
坎贝尔和杜如松最后再次警告政府,现在构建盟友规模体系为时未晚,否则只会让美国走向萎缩与孤立。
如此一来,除非自身出现重大失误,否则下个世纪必将由中国主导。
今年4月,坎贝尔在美国《外交事务》发表联合署名文章,警告政府不要“低估中国”,同时呼吁美国拉拢盟友,构建“新的联盟”来对抗中国的挑战。
当前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认为中国会超越美国的悲观情绪中转向过度自信,觉得中国不可能超越“上升中的美国”,而这极有可能“危险地低估”一个世纪以来唯一GDP超过美国70%的竞争对手的实力。
此后,他又在一场由香港美国商会主办的研讨会活动上表示,政府误判中国的实力,美方此时应当对中方开放沟通渠道。
中国是一个硬核玩家,而且在未来几十年都将如此,其拥有庞大的军事实力,在发明和机器人技术方面进行大量投资,在座的各位都清楚这些领域的发展情况,坎贝尔说,中国将是、并将继续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