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程乐松教授的开学致辞,竟在尘嚣万丈的社交媒体间撞出一片清响。本是一场普通的学界发言,却成了一柄温柔的凿子,叩开了当代人精神世界的裂缝,在戳中功利社会集体焦虑的同时,又递去了哲学特有的抚慰与解法。
一
在工具理性主导的今天,这份致辞说出了众人“口中所有、心中实无”的困惑,多少能够惊醒一些沉迷于功利计算的世人。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早已不缺物质,缺的是能安顿心灵的坐标,而这份致辞,直击精神饥渴,帮助我们戳破功利主义。
同时,惊破了把知识当商品消费的当代迷梦,提醒人们,哲学不是可切割的知识点集合,而是需要沉下心对话的智慧长河。
“自信的笃定”五字之所以动人,因这时代多的是“精致的彷徨者”。所以,致辞赋予他们存在的勇气,建议通过哲学修行找到自我锚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致辞最妙的,是既不把哲学捧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也不堕入“虚无缥缈的清谈”。“生活中封闭,思想中开放”的准则,恰是给躁动世代的“生存指南”。入世而不流俗,正是当代人最缺的平衡术。
当然,话语也是很温暖的,没有学界的晦涩,却有文人的通透。在学院派常陷“曲高和寡”、网红语又易“肤浅短视”的当下,这种有底蕴又接地气的表达,让哲学走下书架,走进了年轻人的日常语境。
二
若说致辞火出圈是因戳中了痛点,那其中的多重哲学内涵,便是为这些痛点开出的“精神药方”,恰如文明檐角的滴露,虽细微却能穿透时光,滋养现代人荒芜的心灵原野。
哲学的价值,恰似紫禁城的建造 既有《营造法式》的严苛规制,守护人类理性的传承;又需匠人“因材施作”的灵思,让每个灵魂在思想旷野上策马。而今人常陷两极,要么是典籍的守墓人,要么就是成了无根的浮萍。真正的哲学修行,当如古人制瓷,以胎骨守古法,用釉色泼江山。
一定要明白,思想不该是“流水线产品”。哲学对标准化的抗拒,犹如黄山松拒绝盆栽的修剪。北大哲学门的珍贵,在于它像一座活字印坊,每个“字块”皆合规范,却能在排列中诞生无穷新意,不为培养“复读机”,只想锻造能与自己对话的灵魂。
当代人,都拥有工具理性,和“自以为是的精明”,拿着计算器丈量经典,恰如用尺子量春风,失了本意。钱钟书蜗居书斋写《管锥编》,陈寅恪目盲足膑著《柳如是别传》,皆因他们懂得,大智慧从不在功利计算里,而在超越得失的文明自觉中。
生活与思想,要在“封闭”与“开放”间找平衡。今人房门常开迎无效社交,心门紧锁拒异见声音;手机连通世界,思想却困在“信息茧房”。要像陶渊明那样,“门虽设而常关”是物理封闭,以守住内心秩序;“采菊东篱下”是思想开放,容得下天地山河。
“自信的笃定”与“笃定的自信”,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精神锚点”。当下,有些网红学者今日鼓吹财务自由,明日吆喝极简主义,像随风倒的墙头草,缺的正是哲学赋予的“压舱石”。知道自己要什么,便不被外界杂音裹挟。
哲学修行的价值,恰似文人画的三重境界。第一重,以哲学知识为基形成“自我理解”,把反思当生活方式,不陷于“知识傲慢”。第二重,若未明“想要什么”,至少知“不想要什么”。第三重,形成“稳定克制的生活方式”,任四时变幻,我心依然,能抵御外界喧闹。这三重境界,专治年轻人“既要又要”的贪念,让你在迷茫中也能踩稳脚步。
活得哲学,要有“直面内心的勇气”,这在滤镜时代尤为珍贵。美颜软件能修饰容貌,虚假数据能麻痹良知,可直面“我不懂”“我做错了”“我不喜欢”,却需要古代刺客般的果敢,不仅要直面世界的真相,更要直面自己的渺小与不堪。于我们而言,“活得哲学”便是,敢承认“读不懂”,敢说“不喜”,对自己诚实,便是最重要的智慧。
三
从白鹿洞书院朱熹阐发“格物致知”,到西南联大师生守护文明火种,人类永远在物质丰裕时渴求精神的滋养,在功利盛行时呼唤哲学的清醒。
哲学不是书架上落灰的典籍,而是文明檐角的那滴露,滴在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沉思里,滴在王阳明“心外无物”的顿悟里,滴在今天我们面对不同年龄阶段危机的迷茫里。
哲学不是解疑释惑生存和生活之谜的答案书,而是一座桥。桥这边是功利的沙漠,桥那头是精神的绿洲;桥下方奔流着时代浪潮,桥上面行走着不变的灵魂。
愿每个当代人,都能在工具理性的围城中,接住这滴“文明的檐角露”,用哲学的反思守住内心秩序,用直面的勇气活成自己的模样。
注:本文同时发布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肖尧武个人研究室”。